红色仙渡,绿色“窗口”(红色仙境)
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莲都区仙渡乡,是红色之乡、生态之乡、水果之乡,浙西南革命精神曾在这里闪耀时代光芒,这是一片富有“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绿色家园、“重要窗口”。
9月28日,莲都区仙渡乡北乡革命纪念馆重新开馆了。仙渡,莲都区唯一一个所有行政村都是革命老区村的乡镇,北乡革命纪念馆的迁建工程,成为了老区人民心中的一件大喜事,迈开了仙渡乡“红绿融合、以红促绿”发展之路的坚实一步。
迁建完成的北乡革命纪念馆建筑占地520平方米,一层为葛畈村红色文化礼堂,二层纪念馆由序厅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北乡革命先辈纪念厅五个部分组成,以文字、图片、实物和雕塑等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北乡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仙渡,这里有万亩桃园、千亩茶岭、千亩竹林,更是鲜红、靓丽、文明、浪漫的红色旅游特色小镇,是丽水市民青睐的“探幽梅田古道、重温红色记忆、避暑休闲养生”的桃源仙境。
疫情不掩芳华。在莲都撤市设区、丽水撤地设市20周年之际,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掩盖这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今年开始,仙渡乡坚定实施“三五行动”,贯彻落实莲都区委“五大工作制度”,力求在红绿融合发展大道上越走越宽。
仙渡乡一如以往地美丽动人、令人魂牵梦萦。春天,深红、浅红、桃红、粉红的桃花,盛开在整片整片的桃花林里,像烈焰一般,传承这里的红色浪漫。
这里被誉为“红色桃花小镇”,同样也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在山乡仙渡,红绿融合、山海协作、“三五”行动、绿色产业,让人们走过的改革发展之路,虽步步艰辛,却分外踏实。
“红色桃花小镇”揭开 华丽面纱
“深度挖掘 ‘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红色遗存的挖掘保护,精准把握重点,做好深度提升。高调亮出‘红’。坚定‘红桃小镇’建设目标,分年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红色之乡的知名度。统筹用好 ‘红’。打造红色旅游路线,争创省级红色示范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建示范教学基地,把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乡域样本。”在9月28日北乡革命纪念馆开馆仪式上,仙渡乡党委书记李勇军这样说道。
“红色桃花小镇”,被誉为仙渡乡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业的核心工程。该项目被列入市级《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并在《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中被列入市级红色旅游发展精品项目。
2019年,仙渡乡全面启动红色桃花小镇项目建设,以 “一核、一轴、三区”为空间布局。
“一核”,即北乡革命文化感悟核;“一轴”,即仙渡乡村红色风景线;“三区”,即挺进桃园生态区、合和文化体验区、古道传信山水度假区,将举全乡之力重点打造仙渡红路、红色桃源、挺进桃乡、梅田古道、合和遗迹、皂树烽烟、栖息芦村、书香仙里、仙峰茶境、漫谷花源、滴水报信11大重点项目。
红色桃花小镇将以 “六馆”,即北乡革命纪念馆、合和起义展示馆、太平实验区葛渡联络点展示馆、农民夜校展示馆、中国工农红军展示馆暨粟裕将军留宿处旧址、仙渡非遗展示馆;“两道”,即合和红色古道、挺近桃园红军路;“一街”,即沙畈红色古街;“一址”,即梓岩洞抗战遗址;“一中心”,即红色体验中心为重点,率先开展红色桃花小镇核心区建设。
随着核心工程的顺利完工,“红色桃花小镇”也从理想照进现实,开启了仙渡乡谋划已久的红色生态旅游业发展道路。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红色彰显、文旅融合的“红色桃花小镇”呼之欲出。
山呼海应唤醒青山绿水“红色基因”
国庆节前,北乡革命纪念馆开馆;建军节前,《红色北乡》专题片推出,“山海协作”的淀粉加工厂开工。
莲都区仙渡乡红薯种植及淀粉加工项目,正式在该乡皂树村启动试生产,莲都区仙渡乡红薯种植及淀粉加工项目正式在皂树村启动生产。
一切的源头要从一个红色故事说起。1930年,富德标、陈其昌等人在普慈寺揭竿起义,正式打出红军旗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红军战士陈阿三在战斗中受伤,战友带着陈阿三下山转移至邻村大路边村(今皂树村)。
皂树村村民张有义将陈阿三带回了自己家,不惧杀头的风险,帮助红军战士疗伤。养伤期间,张有义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粮食——红薯,烤起来给陈阿三吃。陈阿三热泪盈眶,承接了这份仙渡百姓最珍贵的礼物。
在深入了解了这个红色故事后,结对帮扶皂树村的央企中电海康集团,第一时间投资建设仙渡乡红薯种植及淀粉加工项目,把山里的红薯变成村民源源不断的红色财富。
仙渡乡因势利导,首创“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配合山海协作项目,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强村公司、结对企业多方参与,总投资220万元完成项目建设,采取“农户 合作社 公司”模式,组建了由乡级强村公司、5个村集体和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新型股份制经济组织,形成鲜薯收购、淀粉加工、便捷仓储、订单销售、高效配送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红薯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低收入农户双增收,还有望延长就业链和效益链,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截至目前,红薯项目已吸引全乡285户农户签订种植协议,预计亩均增收达4000元。
不仅是红薯种植,在全乡山海协作过程中,唤醒青山绿水“红色基因”的故事还有很多。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了浙江中立建设有限公司、丽水市它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经营项目和园艺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已进场,建设后,南源村将获得第一个投资年度9万元和第二个投资年度4.12万元收益。
另外,开投集团捐赠南源村15万元投资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益项目,将与皂树村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相结合,辐射保障周边村庄的老年人生活。
自2018年以来,在浙江省“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背景下,仙渡乡首创实施“山海党建”协作,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深化结对合作,通过实施“135”协作计划(即一个平台,三大载体,五大行动),走出了一条“山海党建”协作引领下村企结对帮扶的新路子。
“山海党建”协作新模式启动以来,仙渡乡党委率先与宁波开发投资集团签订协作协议,并逐步将该模式推广至省级扶贫结对单位中电海康集团、东西部扶贫结对单位四川剑阁北庙乡,“山海党建”协作逐步实现了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下一步,仙渡将继续探索党建协作模式,努力发挥“山海党建”互学互促作用,点亮“山海党建”的品牌,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三五行动”开启高质量绿色发展
仙渡乡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辖区内没有任何工业,是国家级生态乡、国家级卫生乡镇。春到仙渡赏桃花, 夏到仙渡品仙桃。桃产业一直是仙渡乡的支柱产业。
今年初,往年价格每斤两元钱的仙渡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价值直降到了每斤0.5元。正当桃农一筹莫展之际,仙渡乡党员干部组团下访,主动上门帮农户解决实际难题。这就是“三五行动”。
以“五连”“五到”“五送”为主要内容的“三五行动”,是莲都区仙渡乡落实莲都区委“五大工作制度”的创新举措,“组团下访”,现场听民声、解民忧,出良策。
“五连”是指莲都区联系单位包乡连村、乡干部住村连心、党员网格连户、基层站所清单连需、乡贤组团连事。“五到”包括“到村里去、到田里去、到户里去、到企业去、到心里去”。“五送”,即送政策信息增强信心、送关怀温暖凝聚民心、送技术服务促使安心、送平安和谐确保放心、送项目资金激发决心。
最后,仙渡乡和丽水日报一同策划了一次实打实的“爱心助农”行动,借助丽水日报、温州日报、舟山日报等媒体平台,以每箱68.8元—78.8元的价格在媒体平台网店、微店出售。
经过一年的分级销售试水,仙渡仙桃的销售价格上升到平均每斤2.2元,产值约3927万元,比去年的3486万元,多卖了近500万元。农户不但没有亏钱,而且更坚定了疏果、减量、精品销售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
在青山绿水间,仙渡乡另一个“点绿成金”的生动案例是大姆山茶园。这个位于仙渡乡境内的有机茶叶核心基地,总面积680亩,海拔 600—1080米,茶园四周群山起伏,翠竹林木掩映,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种茶先养地。大姆山茶园负责人梅献山在茶园管理上独创出了一套秘诀:以虫吃虫、以菌灭菌、以园养茶、以茶养园的有机仿生科学原理的日常管理模式和“七改”技术。
十多年后,大姆山产出的梅峰有机茶叶品质回归纯净自然,具有口味纯正、清香,醇厚鲜、回味甘甜等优良品质,产品连续16年通过有机认证,是莲都区的“拳头”产品。2019年,大姆山茶园有机茶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是全省唯一的有机茶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
太山村是仙渡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海拔 700 多米,对猕猴桃生长有着天然的地理、气候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仙渡乡民开始通过嫁接研发猕猴桃品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太山猕猴桃快速发展,基地目前种植面积约75 亩,拥有白猕猴桃、丽太、阳红等品种,新引进试种的黄金果品种均长势良好,社会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提升,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太山之路”。
“三五行动”重实践,轻说教,让农民能坚定发展步伐,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在李勇军看来,坚持由民做主,汇聚民生实事“一条心”;坚持上下联动,团结民生实事“一股劲”;坚持跟踪监督,织密民生实事“一张网”,是“三五行动”最关键、最基础的利民之举,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截至目前,仙渡乡共谋划乡村两级民生实事43件,预计投入资金500万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真抓实干一批民生实事项目,铺开了仙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