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神经末梢”活络起来:漳州“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助力农村基层党建

村级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何进一步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激活“神经末梢”,漳州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4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工作,历经两轮试点和三年多的实践,先后出台了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十条意见”和《实施办法》,着力实现将村民自治纳入党的框架内来领导、将村主干岗位纳入干部体制内来管理、将村主干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内来保障、将村主干权力纳入制度笼子里来监督,形成了创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漳州模式”,有力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村里的事村民做得了主、说得上话,村级班子的公信力明显增强。”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老百姓口中的变化,得益于“四会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推行。

该模式采取“支部搭台、群众唱戏”的形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党群联席会、老人参事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四会”,在党支部的统筹领导下一体运作。

三坪村“四会一体”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是村主干职业化管理改革治理体制,将村民自治纳入党的框架内来领导的一项举措。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村级党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个别地方的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各自为政,甚至有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主任揽权独大,造成队伍内耗严重、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大打折扣,难以驾驭全局;少数村宗族、宗派、黑恶势力干扰破坏村级事务和村级选举,使村民自治在现实中异化为“乡村隔阂”“村官自治”等,漳州市委注重改革基层治理体制,加强党的领导,改变有些地方村民自治“弱党化”倾向。

“我们从三方面努力,一是在治理上全市各地从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入手,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关系,同时积极探索将村级党组织改为乡镇党委派驻的村级党工委,将党支部建在产业、行业上;二是在选举上加强对村级组织换届工作的领导,实行“一村一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民主选举模式;三是在管控上,强化县乡党委管党治党责任,建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常态化机制。”

该负责人表示,实行村主干职业化管理之后,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进。“比如,推进党组织书记参选兼任村监委会主任、45.9%党员参选担任村民代表,有效地破解了少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和村监委会‘两张皮’‘三驾马车’,以及村委会凌驾于党支部之上等问题;改变了村党组织书记‘就地取材’和村党组织设置的传统模式,既强化了村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又有效破解宗族、宗派和黑恶势力的干扰问题;落实抓乡促村的主体责任,乡镇党委对村级的管控力度明显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等。”

“给身份”“给待遇”提升队伍战斗力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需要依靠村干部的有力执行。在我市各地,农村优秀人才多数外出务工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不愿回农村发展,部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一些村干部总是心不在焉,工作懈怠、不作为。人才从哪来,如何留住人才、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出实招——

将过去“以村人口数为依据”变为“以常住人口数和工作量为依据”来确定村“两委”职数,实现职数精简、班子优化、薪酬提升;

参照“三支一扶”人员待遇,公开招聘回乡大学毕业生为村级全职文员;

采取创设干部培养平台、疏通干部交流渠道等措施,让广大村干部有干头、有奔头;

实行薪酬与绩效捆绑,以基本报酬10%-30%比例设立绩效奖金;

按每人每年保费3000元的标准,为现任村主干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漳州各地推行开来:

龙文区给大学生村官“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搭梯子”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

平和县公开招聘村级全职文员储备农村干部,力争打造农村有文化、本地化、年轻化、职业化的干部队伍;

龙海市建立村干部提薪激励与考评约束并重机制,让村干部“干好有甜头、上进有盼头、落后有棒头”……

随着政府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力度的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两委”成员尤其是村主干报酬标准、离任村主干生活补贴的普遍提高,村主干的“养老问题”得到有效保障,村干部的政治待遇也相应明显提高,全市村级干部队伍趋于稳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6名优秀村主干通过公开考录成为乡镇公职人员。

村级干部队伍战斗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连续多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持续提升。“待遇保障提高了,解决了后顾之忧,现在我们村几个干部心齐、劲足,一有空就讨论有什么项目可以做,一门心思地发展经济,不仅鼓自己的腰包,还‘肥’了群众的荷包。”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主任叶耀辉说。

把村主干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遵纪守法,满意,打勾;征地赔青,满意;旧村改造,满意……”不久前,长泰县岩溪镇珪前村党委的组织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又开始了,看着一个个满意度100%的“勾”儿,村党委书记叶龙福和其他村“两委”心生欢喜又倍感责任,这是该村推行量化管理公开评议制度,村民当评委给村官们的表现“亮分”。

2014年以来,长泰县积极推行村主干职业化管理,率先将职业化管理扩大到村“两委”干部,并将珪前村作为试点工作的重点村。试点过程中,珪前村总结完善党务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做法,进一步健全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等荣誉,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民主管理的标兵。

珪前村探索建立农村议事决策机制,是村主干职业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办法,规范村主干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一个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村主干职业化管理的推动下,我市对规范村务运作、强化村务监督、严格“三资”管理等都作出了硬性规定,推动了乡村和谐善治。

管好议事决策“板子”。健全村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建立村“两委”坐班值班、例会等日常规章制度以及农村党群联席会议制,规范农村民主议事决策程序,防止村主干“乱拍板”。

扎紧村务监督“笼子”。各村监委会对重大事项决策和主要村务活动、财务收支实施全程监督,结果及时或定期公开。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加大监督力度。

堵住为官不为“口子”。强化对村集体“三资”和村民小组财务的管理监督,建立村公章使用审批管理制度,实行村主干述职考评问责制,倒逼村干部恪尽职守。

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市委组织部领导表示,“职业化管理”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今后还将围绕破解农村宗族、宗派恶势力的干扰问题,持续探索村主干逐步实现异地任职等工作机制,相信经过不断地摸索创新,潜移默化改革,必将引发顶层设计全面落实,推动完善乡村治理这一根本性问题和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这一实质性问题的妥善解决,确保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得到切实巩固。

⊙本报记者戴岚岚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