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 年,一位名叫维经斯基的俄国人踏上中国的土地,看似平常的行程,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进程,拉开了中国历史新的帷幕。
时间回溯到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崭露头角。但彼时,新生的红色政权处境艰难,仅控制着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部分区域,俄国大部分地区仍被前沙皇军队掌控。协约国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资助俄国白卫军疯狂围攻布尔什维克政权,丘吉尔甚至扬言要 “把红色的幼苗扼杀在摇篮里”。列宁领导工农红军与高尔察克、邓尼金、谢苗诺夫的军队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严峻形势下,列宁从世界革命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到需要凝聚国际共产主义力量,以保卫红色政权,冲破国际反动势力的围困。于是,1919 年 3 月,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取代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第二国际。其中,共产国际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在亚洲各国推动共产党的建立。
维经斯基访华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他肩负着共产国际的使命,来到中国这片亟待革命火种的土地。彼时的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下,新思想蓬勃发展,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马克思主义也在悄然传播。维经斯基的到来,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中国的革命力量带来了更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组织经验。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密切交流,共同探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可能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外部助力。
李大钊与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早在维经斯基访华之前,便已对中国的革命前途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深刻认识到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在与维经斯基交流后,他们加快了建党的步伐。二人频繁商讨,从理论准备到组织架构,从宣传工作到人员联络,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谋划。
1920 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老渔阳里成立,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夜空。在渔阳里,进步人士们积极开展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为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的先进分子紧密响应,他们通过创办刊物、组织学习小组、发动工人罢工等方式,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团结了一大批革命力量。
1921 年,马林肩负共产国际的重要使命来华。他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马林的推动下,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13 位代表齐聚一堂,他们怀着对革命的无限热忱,在秘密而紧张的氛围中,共同商讨党的创建事宜。会议过程中,代表们就党的性质、纲领、组织原则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然而,会议期间遭遇意外,被迫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并最终在南湖顺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宛如一轮初升的太阳,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其诞生的意义深远而持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