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同四融”党建模式,打造“诉之源”党建业务融合红色引擎
构建“四同四融”党建模式,打造“诉之源”党建业务融合红色引擎
——砀山县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创新案例
一
背景和起因
砀山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党支部在“梨都天平”党建品牌引领下,立足地域特色、部门职能,打造“诉之源”党建子品牌,聚焦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员教育、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形成“四同四融”党建模式,能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支部工作与诉讼服务、诉源治理工作深度融合。
二
主要做法和方法步骤
目标同向,融心共享
落实“一岗双责”。严格落实支部工作责任制,坚持支部党建工作同庭室发展目标同向,结合支委会、党员大会、部门会议采集意见建议,梳理制定支部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重点任务清单,找准党建工作与诉讼服务、诉源治理的融合关键点。
强化“四力行动”。持续抓好党支部战斗力、党员示范力、干警向心力、庭室凝聚力“四力”提升行动,持续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制度,找准党建工作与诉讼服务、诉源治理融合着力点。
推动“五大融合”。推动支部工作与窗口建设、上诉案件移送、涉诉信访、诉前调解、多元解纷相融合,形成16项具体工作措施,找准党建工作与诉讼服务、诉源治理融合落脚点。
管理同步,融合共建
坚持交叉任职。注重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把党的组织建设与健全庭室管理机制有机融合,实行党支部委员与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业务工作安排融入支委会议题共学、共议、互促,引领党员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确保党建、业务互促共融。
坚持双向培养。坚持实施党务干部与业务骨干“双向培养”机制,组织党务工作者参加市中院、县委党建培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坚持将优秀党员干警放在立案窗口、信访接待等一线重要位置“墩苗”锻炼,加强“传帮带”,跟进式培养优秀人才。
坚持外联提升。进一步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出台《砀山法院诉源治理行动的实施方案》,在五个基层法庭、人口密集村镇增设诉讼服务站点,支部党员对接基层共建联系点,指导开展诉讼服务,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工作同力,融通共创
设立党员先锋岗,提升窗口建设。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党员先锋岗窗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导诉、咨询、立案审查、材料收转、案件查询等工作。当事人材料不全,做到一次性告知;家庭困难无法缴纳诉讼费的,依法予以缓、减、免诉讼费用。实现诉讼、调解、鉴定、送达全流程便民化操作。
设立党员示范岗,抓实涉诉信访。健全“党建 信访”机制,设立党员示范岗,明确两名党员骨干长期坚守信访一线。制定《砀山县人民法院信访工作暂行规定》,健全信访办理台账,动态开展信访隐患排查、信访评查和提级复查等工作,编立“民他”字号立案,成立评查小组,研究化解措施,推动信访案件妥善化解。
设立志愿服务队,强化诉源治理。建立支部志愿者服务队,结合党支部党员双向承诺活动,推进诉源治理。落实《砀山县人民法院关于抓好“诉源、执源、访源治理”实施方案》,探索构建多元协同治理大格局。做优诉前调解,选聘培养特邀调解员,打造“老法官工作室”调解品牌,党支部党员法官、法官助理定期对调解员开展调解技能培训,持续提升诉前调解案件成功率、降低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拓宽多元解纷路径,与医疗、妇联、民政、房管中心等联合设立行业调解机制,支部党员分工做好专业领域协同合作,推动多发性系列案件前端化解。建立“无讼指导员”机制,党支部牵头负责无讼指导员工作,压实无讼指导员责任,确定26名法官及法官助理作为无讼指导员对接全县16个乡镇(园区)综治中心和两家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源头化解纠纷。
考核同频,融效共进
坚持以全省法院综合考核和砀山县综合考核为导向,把干警工作质效、警源访源诉源治理、平安建设成效等作为干警考核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党组织和党员考核,做好结果运用,及时表扬奖励先进,向上级党组织推荐,激励鞭策后进,指出不足,帮扶整改,形成奖惩鲜明、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三
主要成效和反响
党建引领,支部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业务充分融入党建,深化诉前联动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诉调对接体系,搭建综合性诉调对接平台,推动各类矛盾纷争“一站式”高效解决。砀山县法院获“2022年度全县信访工作优秀单位”,立案庭被评为“全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十佳‘12368’团队”。
强基育人,党员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注重党员干警全方位的成长,以法官会议为重要载体,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开展类型化培训,持续助力提升调解员业务能力,全力提升执法办案规范化水平。“如我在诉·微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一名党员干警获评“全省法院系统涉诉信访化解攻坚先进个人”,一名党员干警荣获砀山县“五一劳动奖章”。
业务赋能,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党员“双报到”、法官进网格、新媒体矩阵等各类平台载体,广泛宣传诉前调解、多元解纷、司法公开等方面的特色和亮点,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作为化解纠纷的主要手段,全面提高人民群众诉讼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