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丨一梦千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
半幅生绡大年画 一联新句少游诗 ——题记
每当年尾越近,年味越浓,用一张年画集结普天下的喜庆颜色,感觉有很多人还会怀念当年,年画的春节才更有味道。
在这里,没有东京梦华的绚丽多彩,没有宋词的豪放和婉约缠绵,但是,这里却有着历经千年的文化沉淀。这个地方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有着中国古代四大名镇称号的朱仙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新春对联的发祥地,虽已跨越千年岁月,依然给人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给养、精美绝伦的雕刻技艺,情趣浓郁的乡土风情、还有优美动听的年画故事。
朱仙镇原名聚仙镇,据传是因姜子牙曾封神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此地出了一个名叫朱亥的屠夫,因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锤杀晋鄙被尊奉为仙人。因这里是仙人朱亥的故里,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聚仙镇改为朱仙镇。这里的木版年画源于汉唐壁画艺术,由桃符演变而来,主要以门神题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灶神、财神、送子神、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及儒释道题材,其兴于宋、鼎盛于明清,衰败于民国,繁荣于当代。
张继中老师在工作室内创作木版年画
朱仙镇有家喻户晓的年画故事,有雕刻精湛的制作工艺,有不同类别的年画种类。还有厚重的历史老店,代表性的艺人、见证人、传承者和年画新星。鲁迅先生曾评价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点。”
关于木版年画,有说不完的神奇传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古代春节的活动中充满额驱鬼僻邪的内容,如燃放爆竹、饮屠苏酒,食驱鬼丸等。为配合驱邪活动,装饰在门户上的艺术形象就应时而生——画鸡于户,画神荼、郁垒及虎狮于门。门户是居家住户出入的通道,具有重要的防卫作用。现知最早的形之于图绘的司门之神为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将他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神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了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俗。人们有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版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被称为“桃符”,驱鬼僻邪的说法由来已久,并且关乎门户,《山海经》有记载,由此可认为是门神最早的起源传说。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说和故事,题材丰富,世人皆知有唐代钟馗镇宅第传说,有秦琼、敬得门神故事。宋代的《柴王推车》故事、孟昶和新春对联故事,还有灶王爷喜结良缘故事、和合二仙故事和最具代表性的刘海戏金蟾年画。这些年画传说故事跨越千年,弥久不衰,演绎到今天,已深深留下厚重的非遗文化内涵。
张继中老师创作的传统主题年画《马上鞭》秦琼作品
说起朱仙镇的年画,有一位代表性艺人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开封市继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朱仙镇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一位在古镇生活工作了五十多年的艺人,用勤奋和才智承载着木版年画的发展重任。其创作的《新五子登科》年画作品获得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金鼎奖”;《菊童》获得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代表朱仙镇木版年画参加“中原文化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香港、澳门、台湾行”;随中国文联、文化部代表朱仙镇木版年画参加加拿大、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文化交流;并荣登春节元宵晚会向国内外观众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风采;随河南省文化厅参加澳大利亚非遗文化展演和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创作抗疫和党建主题年画,到天津和昆明参加年画展和非遗展,在开封朱仙镇当地举办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并分别到洛阳、杭州参加中原文博会和世界版权博览会,连续参与《河南电视台》在朱仙镇现场拍摄的木版年画研学活动,连续亲临国窖1573“年画中国”非遗传承艺术活动……
如今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已被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艺术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和杭州西湖博物馆收藏,古老的木和纸,在传承人张继中的带领下,展现出了积淀深厚的艺术生命力。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盼望着,盼望着,春节已越来越近。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年的氛围就一天一天地浓烈起来了。
张继中老师现场展示制作木版年画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儿时的歌谣至今难以忘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当下对环保的要求,春节期间放鞭炮的风俗已经被管控了。但是到了年三十这一天,有一个传统习俗和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写春联,贴年画,五颜六色的一张张年画,曾张贴在千门万户里,一个又一个的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一刻,木版上印出的欢乐喜庆和浓浓年味将呈现在神州大地上,烘托出新年的红火气氛和美好愿景。(来源:《丝路文明》杂志 作者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