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治学」朱佳木: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朝气蓬勃的原因
朱佳木: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朝气蓬勃的原因
党建治学
★★★★★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然朝气蓬勃,原因有很多,这里也只分析其中三个主要原因。
一、拥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初心并能始终坚守初心
所谓初心,就是党成立时确立的奋斗目标。前面说过,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共产党,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以在奋斗目标中既有实现共产主义,也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无论实现共产主义还是民族复兴,核心都是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总能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和仁人志士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且总能补充新鲜血液,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大门两侧有副对联,写着:“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那时报名进黄埔的人,应当说多数确实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但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实行分共政策,想升官发财或与土豪劣绅、官僚买办有利益关连,以及思想糊涂的人,便留在了国民党里;而真正想救国救民、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或者本来就是共产党员,或者从国民党那里跑到了共产党这边。是什么把他们,包括许多原本不愁吃穿、生活优越甚至已有高官厚禄的人吸引到中国共产党这边来的呢?不是别的,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党的初心。正如抗大校歌所唱的:“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仍然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仍然能把愿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的人吸引进来。
二、拥有注重实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并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
一个政党如果总是教条地固守某种理论,既不结合客观实际,也不注意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朝气。中国共产党能历经百年依然朝气蓬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共产党的指导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但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同样,这些原理的应用在中国也不同于欧美各国。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比如,他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他还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特殊条件下也要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包括进去;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独立性,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中国的武装斗争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苏联经验,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以及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城乡各阶层要统筹兼顾等主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理论的创新不仅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也永无止境。”正因为如此,当国内“四人帮”被粉碎、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中国共产党又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有着一个又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创新,所以党才能够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拥有自我纠错和修复的能力并能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过:“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页。]反过来,犯了错误而不承认,或者承认错了却背上了包袱,这样的政党或个人都是不可能前进的,更不可能有什么朝气。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犯过错误,遭受过挫折,有的还是长时间、全局性的,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过重大损失。但犯这些错误的原因,并非党的性质、理想、宗旨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认识上出现偏差或缺乏经验所致。所以,我们党每当犯了错误并发现错误后,总能勇敢承认、坚决改正、重新奋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89页。]毛泽东也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
在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遭受的严重挫折和损失莫过于“文化大革命”。对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1页。]但决议同时指出:“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7页。]“毛泽东同志是经常注意要克服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着的缺点的,……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15页。]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大革命”虽然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它的出发点是探索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邓小平也说过:“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9页。]这样总结经验,没有回避错误,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犯错误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党才能很快统一思想,重新振作,团结一致地为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继续奋斗。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没再发生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但在一些具体领域、具体政策、具体做法上也有过失误,走过弯路,受过挫折。例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但党并没有说这个口号不适用于任何社会阶段,更没有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相反,一再强调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页。]。邓小平也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然而,一些人偏偏忽视甚至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结果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导致“两个总书记都在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栽了跟头”[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4页。]。所以,1987年初,邓小平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时指出:“我们思想战线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对青年学生引导不力。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8页。]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他又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但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6页。]事实说明,出现这些失误后,只要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党就能以极大努力加以纠正和弥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鲜明地指出,要“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3页。]。近些年来,党之所以能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纠正和弥补过去某些失误和不足,根本原因就在于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个“表”这个“标”,对照检查了重大战略、政策、任务、工作的谋划、制定、部署和推进。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明里暗里反对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说什么改革开放就是方向,无所谓社会主义方向还是资本主义方向,甚至一看到重申四项基本原则,就说“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了”;一听到强调“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就说“需要重启改革”啦。对于这些声音,习近平总书记理直气壮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他强调:“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4-15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肯定了按劳分配原则,并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目的都是使社会的各种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有人片面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鼓吹新自由主义思潮,把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胡说“公有制效率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应把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要进一步拉大”等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公平与效率都纳入“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页。]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之下,指出:“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53页。]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69页。]近些年,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党上下进行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使现行标准下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实质性进展,是坚守初心、创新理论的鲜明体现。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要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参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这一重大政策性宣示,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问题上,正在扎实贯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方针。(节选自《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朝气蓬勃的表现、原因和经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21年第6期》
【朱佳木: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刘星月;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直播】【新书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