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联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红色基因传承(党建引领文物保护工作)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党建联建活动
是一次深刻而生动的支部组织生活
是一次赓续红色血脉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
日前,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来到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基建处党支部签署了党建共建协议,同时参观了重新修缮的刘湛恩故居,并向上海理工大学赠送了《信仰——上海杨浦红色文化微旅行打卡攻略》。
今后,两个支部将通过党建共建活动平台,分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党的建设与单位发展良性互动,达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目标要求,形成“共建组织、共抓队伍、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直以来,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和上海理工大学基建处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和良好的合作氛围。双方在文物保护利用、文化资源传播、红色党史宣传等方面的合作,已经产生了较好的成果。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的学术氛围和进步的红色印记的大学。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的沪江大学。
作为一所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高校,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30余幢历史建筑群组成了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历史建筑群。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国发[2019]22号)《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沪江大学近代建筑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播红色电视剧《觉醒年代》也曾在这片历史建筑群内取景。
近年来,在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物局)的指导下,区文旅中心(文物中心)针对上理工的文物保护工作特别制定了方案,积极推进文物“四有”工作开展,对文物本体的重要保护部位进行了确认、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的划定、设置文物保护标志和文物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建立文物保护和修缮档案、协调保护管理机构的职责等。同时对文物历史信息进行挖掘和整理。
区文旅中心(文物中心)表示,下一阶段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将依据校方整体保护规划,开展文物环境及相关景观整治工作,完善与保护利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刘湛恩故居
上海理工大学还拥有刘湛恩故居等红色地标,是党员们传承先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党史学习教育场景。活动当天,区文旅中心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与上理工基建处的党员们一起参观了刚刚修缮完成的刘湛恩故居。在这栋红砖白窗的老建筑里,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刘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时光荏苒,上海理工大学的师生们不仅守护着这座意义非凡的老建筑,更是代代传承着血脉里宝贵的红色文化基因。
在历时一年多的修缮工程后,上海理工大学举全校之力打造的刘湛恩故居于今年6月底重新亮相。湛恩故居修缮工程是公布为国保单位后第一个修缮的文物建筑,市、区文物局和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对本项目修缮高度重视,提供了许多专业建议和工作支持。
两个支部的党员们走进刘湛恩故居,沿着木质楼梯走入二楼的刘湛恩生平展,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感受到刘湛恩老校长为了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斗争。一楼展厅,《丹心向春晖——上海理工大学红色文化主题展》通过剪影方式,融合了学校发展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文化脉络、地标建筑等元素,诠释了一代代上理人的报国故事。
在刘湛恩像前,区文旅中心向上理工基建处赠送了新出炉的《信仰——上海杨浦红色文化微旅行打卡攻略》,包含杨浦区最具有代表性的11处红色文化地标,其中之一就是刘湛恩故居。今后,在杨浦区各个街道和景点景区、文旅场馆,都会摆放这本打卡攻略,市民游客可以依据攻略的指引前往杨浦区各个红色文化地标打卡,并获得场馆盖章,成为一本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红色地图”。
接下来,共建双方将一起继续深入发掘沪江大学百年红色文化底蕴和革命先辈事迹,创设红色文化展陈,深化革命文物研究、历史资料发掘和爱国精神传承,重点谋划刘湛恩故居、上海理工大学历史保护建筑群等红色地标和文物建筑的宣传推广工作。更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共同为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做出努力。
供稿:杨浦文旅
编辑:杨晓梅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