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寻访盘锦“党史馆”丨 微型“红色家庭珍藏馆”——一个老党员自建的党建室
“作为一名党员,在我有生之年,要勇于担当,为党尽责,用自己的忠诚和热血,铸就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吕清江利用自己家里的有限空间,打造了一个微型“红色家庭珍藏馆”,吸引了无数人参观和学习。
这个微型“红色家庭珍藏馆”坐落在兴隆台区兴隆新城社区居民楼内。进入楼内,一眼就能看到走廊里的指示牌,鲜红的党旗下写着“清江党建工作点请上二楼”。顺着一路的指示标语,看到了墙面上的“岁月留声”,这是一棵树的形状,不同的枝条上镶嵌着一个个老物件的照片。一个写有“欢迎光临 请您指导”的指示牌跃入视线,微型“红色家庭珍藏馆”的门口站着一位身穿旧军装的老人,他就是吕清江。老人今年69岁,是一名退休的老党员,先后被评为“辽河石油勘探局先进党员、于楼街道优秀市民、2017年度辽宁网络好人”等荣誉称号。
老照片布满居室。
走进室内,记者被里面的摆设及其装修所吸引,这是个90多平方米的居民住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国旗、党旗、军旗和团旗”,以及每面旗所代表的含义,还有一本“青少年学国史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大型图片展”。吕清江表示,屋子太小,这些图片本应做成展板,现在只能拿起来看。书屋的西墙上设有“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前辈光荣传统 永远跟党走”标语,下面有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挂像和入党誓词;东墙上有书架,架上摆放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等书籍;屋内的小炕上有规则地摆放着军被、军帽等革命时期老物件。
吕清江珍藏的国旗。
吕清江讲,他的父亲叫吕守本,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护国战役3年,火线入党,在元山战斗中任尖刀排排长。吕清江拿起一个写有“抗美援朝”的杯子,他说:“它现在虽然掉漆了,但它与父亲抗美援朝时一同经历了枪林弹雨,每当看到这些破损的老物件,战争年代的历史就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这根皮带也是父亲用过的,就是这根皮带救了父亲的命……”
吕清江收藏的亲人穿过的军、警服。
“这是我收藏的国旗,一共有20多面。”这些国旗看上去已经有些陈旧,吕清江告诉记者,他家有个习惯——每天都要升国旗。自他记事起,他父亲就没离开过国旗,那时候家里穷,国旗就用树杆挑着,直到父亲去世。后来无论住在哪里,他家都有一根旗杆。他坚持了15年,就想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感恩党、感恩国家,表达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记者看到,在他家楼前,一面国旗正迎风飘扬。
吕清江在社区小广场为自己设立了国旗护卫岗。
屋内的每个角落都是故事,草帽、军用水壶、红色纪念章、老旧的照片、当年的荣誉证书……老物件的数量虽然不比外面的展览馆,但是每一件都意义非凡。为了弘扬“红船精神”,传承初心使命,吕清江搜集到了很多关于红色经典的碟片,会不定期地进行播放。
收藏的杂志期刊。
吕清江就是“红色家庭珍藏馆”的义务讲解员,前前后后不知接待了多少访客,党员、群众、学生……只要有人去他家参观,他都会热心地为大家讲解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记者在留言簿中看到了很多留言,“新时代的奋进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吕清江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
据了解,吕清江,1993年入党,算起来党龄也有28年了。说起他为什么总爱穿一身旧军装,他说:“生活在军人家庭,却没有当上兵,没有机会保家卫国,穿上军装就算弥补这遗憾吧;打造这个‘红色家庭珍藏馆’,是父亲的遗训,我想通过这个珍藏馆,把红色基因传下去,传给我的孩子,传给更多的人,提醒新时代的年轻人要牢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走到楼下,记者碰到了一位常去吕清江家学习的老党员王成和,他表示:“这些老物件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爱祖国,惜党恩……”
编辑: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