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层打基础 走基层看亮点①|小木屋里的“党建温度”(走基层抓基础筑基石)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宿迁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固本培元抓好思想教育,聚焦短板推进党建创新,从严规范打造过硬队伍,正向激励增强动力活力,推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典型。对此,宿迁日报近日特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全市各地基层采访,并从今日起推出“抓基层打基础走基层看亮点”系列报道,多角度展示部分优秀基层党组织典型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敬请关注。

(速新闻记者 洪磊)不久前,61岁的市民康士科过了一次难忘而特别的生日!

“生日每年都过,但集体生日会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当天是在社区‘小木屋’里跟同月生的老伙伴们一起过的,俺不仅领到了社区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和礼物,还观看了旗袍秀、舞蹈等节目表演。”说起宿城区古城街道府前社区8月底举办的老人集体生日会,康士科记忆犹新,连夸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做得好。

抓基层打基础 走基层看亮点①|小木屋里的“党建温度”(走基层抓基础筑基石)

康士科所说的“小木屋”是位于府前小区南侧的古城街道“邻里驿站”,长期为府前社区居民和周边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图书阅览、国学讲座、免费洗衣等服务。

6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古城街道“邻里驿站”,只见四座黄色小木屋错落有致,小巧而精致,每一座小木屋都有各自名称———志愿坊、和乐坊、红书坊、便民坊,功能也不尽相同。“对A”“给一枪”“不要,给你出一把看看”……在和乐坊,二十多名市民正围坐在几张牌桌前打着掼蛋,屋内的空调正常开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比拼牌技,其乐融融。“这些都是常态,闲来无事时,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会来这里休闲娱乐,打打牌、下下棋、聊聊天、看看书,时间长了,邻里间变得熟络起来,关系也更加融洽。”“邻里驿站”建成使用后,府前社区党委书记谭玉友每天都会前来转上一圈,“因为来得勤、走得近、服务好,群众对党组织和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现在工作做起来也容易多了。”

抓基层打基础 走基层看亮点①|小木屋里的“党建温度”(走基层抓基础筑基石)

情况也确实如此。府前社区人口众多,结构复杂,过去,群众思想难统一,对街道及社区党组织的感知度不高,管理服务存在难度。而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具有普遍性。

如何破解这一城市社区的“通病”?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去年12月,古城街道按照“党建引领、就近服务、促进自治”原则,在府前社区建设了“邻里驿站”,就近为社区党员及群众提供贴近、贴心的精准化便民服务,辐射周边5个居民小区、4900余户居民、1.5万人,使“邻里一家人,互助一家亲”在社区蔚然成风。

抓基层打基础 走基层看亮点①|小木屋里的“党建温度”(走基层抓基础筑基石)

在“邻里驿站”,和乐坊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娱活动的场所。除此之外,便民坊为附近居民提供停电停水后用水和洗衣服,红书坊则是一个为群众提供图书阅览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坊,作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向广大居民提供无偿服务的联络点,这里堪称“邻里驿站”的一抹亮色。

宋红青是一名党员,现为市志愿者总会执行秘书长、古城街道“邻里驿站”志愿坊负责人。自去年起,在街道和社区的共同支持和推动下,他带领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以“邻里驿站”为平台,开展了老人集体生日会、社区大走访、“微心愿”等公益活动,不仅为社区群众解决了生活难题、带来了优质服务体验,还吸引了很多普通党员、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如今,来自各方的捐款、物资都会集中到志愿坊,由专业的公益经理人进行审核、对接、发放等后续工作,真正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的规范化、常态化。

推动社区职能下沉,建设社区党组织的“移动工作室”。古城街道在“邻里驿站”成立了党支部,由社区“两委”干部任党支部书记,聘任有热情、有经验的党员居民、志愿者为驿站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服务管理;设立邻里党小组和邻里联谊会,通过各种联谊活动,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促进邻里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进感情……在“邻里驿站”,党建“微阵地”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显现,让一座座小木屋里始终充盈着“党建温度”。

采访中,谈到“邻里驿站”,许多居民都竖起了大拇指。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因为小木屋功能完善、服务周到、方便舒适,更因为党委、政府通过“邻里驿站”把阵地建在“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拉近了干群之间、邻里之间的距离,真正给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

抓基层打基础 走基层看亮点①|小木屋里的“党建温度”(走基层抓基础筑基石)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