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蒙古包+” 激发基层党建新动能(蒙古族红色文化)

来源:【草原云】

“大叔,您平常血压是多少?有没有服用降压药?”“大娘,您这个膝盖疼多久了?去医院看过没有?”1月21日,包头边境管理支队联合内蒙古包钢医院8名医生,在巴音花边境派出所“逐梦边关”红色蒙古包里开展义务巡诊。

在包头边境管理支队辖区,每隔一段时间,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便会邀请周边的群众一起,在红色蒙古包里学习党的政策、分享反诈防骗知识、观看文艺演出等。

“作为边境一线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辖区群众、服务基层治理的党建阵地,我们在红色蒙古包里配备了网络电视、音乐播放器,以及可供50余人围桌座谈的桌椅,定期更换包内党建故事展板,便于开展学习、培训、宣传、演出等各项活动。”包头边境管理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周国栋介绍说。

典型引领凝聚戍边合力

“阿书记家距离边境线仅有5公里,常年远离人烟,阿书记一家人放牧巡边40余载,他的坚守激励着我扎根北疆、守护家园。”1月6日,阿迪雅警地活动室内,20余名边境派出所民辅警、护边员共同开展“籽籽同心守北疆·石榴花开戍边关”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掌声阵阵,听众纷纷发表感想,团结奋斗、守护北疆、建设家园的铮铮誓言让每个人的内心热血沸腾。

坐落在全国道德模范、护边员阿迪雅家的阿迪雅警地活动室,是包头边境管理支队一顶特殊的红色蒙古包。该支队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融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送到草原深处,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此外,通过固定学习日、流动送学、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该支队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使红色蒙古包成为教育引导党员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思想的前沿阵地。

2024年,包头边境管理支队累计组织开展党日活动120余次,民族政策宣讲30余次,支部书记讲党课11场次,凝聚起辖区群众与护边员守边、护边、爱边共识,在边境一线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戍边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叔叔,界碑是什么?有啥用呢?”“叔叔,边境还有多远?我们能去看看吗?”2024年7月9日,在满都拉口岸边境派出所“石榴籽驿站”红色蒙古包里,第一次来到国门的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的学生们激动万分。

包头边境管理支队积极开拓红色蒙古包爱国主义教育课题,依托自治区“小石榴籽走边关”品牌建设,打造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组织开展“一次巡边、一次走访、一顿戍边饭、一场红色蒙古包座谈、一张界碑合影和一次边关升旗仪式”的“六个一”戍边实践活动,以戍边民警讲述、戍边生活体验、新兴装备展示等方式,为一批批“祖国的花朵”全方位展现一代代移民管理警察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爱民为民的使命担当,引导广大青少年感受戍边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夯实信仰之基。

2024年,共有西安市包头市的13家中小学校、150余名师生走进达茂旗。白云之下、蒙古包内、边境线旁,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守边爱国的种子。

基层治理护航企业发展

党建阵地是创新基层治理、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重要着力点,是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在巴润工业园边境派出所“润心护航”红色蒙古包内,每周一次的警企恳谈会,有效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架好警企“连心桥”,助企纾困促发展。随着辖区进驻企业显著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登记备案需求增大,排队等待时间随之增加。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包头边境管理支队依托红色蒙古包搭建警企沟通平台,向驻地企业了解期盼和需求,依托互联网资源建立“一单位一赋码”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员信息在线登记、企业负责、民警监督、后台管理,极大提升了边境辖区服务管理效能。目前,该支队已为辖区25家企业进行赋码管理,共计登记录入比对外来务工人员1500余人次,化解企业内矛盾纠纷33起。

警企恳谈会上,大家谈需求、提建议;警民联络会上,大家唠家常、化纠纷;护边员座谈会上,大家分享经验、探讨如何提高戍边能力……如今,在达茂旗88.6公里长的边境线上,一顶顶“红色蒙古包”如同一个个坚实的堡垒,为“基层党建 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安寅东

本文来自【草原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