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 – 泸州:旗帜鲜明抓党建凝心聚力促发展(党建旗帜引领)
数据看党建
● 五年来,9183个基层党组织、199558名党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恪尽职守、勇担使命,让红色党旗在酒城大地高高飘扬。
● 截至2021年10月,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71.17万人;白酒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产业人才总量达12.53万人;全市引进两院院士15人;国家级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达30个。
● 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从2016年的83.68上升到2020年的86.46。
2020年2月1日,合江县在合江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口处举行抗击疫情党员先锋队授旗和宣誓仪式。李贵平 摄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五年来,泸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城乡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份份优异答卷的背后,凝聚着泸州党建工作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切片一
铸党魂聚伟力
这几天,泸县福集镇政府工作人员侯春宁仍在为泸县“9·16”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忙碌着。已有8年党龄的她说,“在这场人民保卫战中,让我看到了强大的红色力量。”
侯春宁所描述的“红色力量”,就是泸县454个党组织、5600余名党员闻灾而动、快速响应,在救灾一线展现出来的先锋伟力。这是一次广大党员党史学习教育的“练兵场”、践行初心使命的“主阵地”。
点亮信仰灯塔,锻造忠诚党魂。
五年来,泸州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持续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筑灵魂、强党性、增本领。泸州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化政治忠诚教育。分层分级举办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党校主体班等政治理论培训,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通起来,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市上下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实践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举办100场“党史故事”强党性、制作100部“红色视频”悟初心、展播100名“先锋人物”争先进,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这个大熔炉中,淬炼党性、提纯初心,并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工作成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五年来,泸州党员干部“立心铸魂”,学好“新思想”、上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练好“看家本领”,为泸州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
切片二
强堡垒促振兴
11月3日上午,在泸县喻寺镇谭坝村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仕彬正在给省上专家们介绍“谭坝村经验”。从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今日村集体资产突破7000多万元的“明星村”,谭坝村作为泸县“乡村振兴试验田”,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5年前,年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万元;5年后,年人均收入2.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98万元。”马仕彬说,谭坝村能获得当前的成效,其核心密码就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阵地有了“党旗红”,群众有了“主心骨”。回首5年,泸州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引领为关键,夯实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组织基础。
在助力疫情防控一线,全市9100余个基层组织、19.9万多名党员积极投身其中,组建4240支党员志愿队,构建起市县乡村组五级防控体系。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泸州向317个脱贫村、4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社区)全覆盖选派驻村帮扶力量,6600余名干部人才下沉一线。
在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中,创新推进“红色物业”,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建立网格(小区)党组织576个,培育星级红色物业16家、打造小区红色驿站25个,用红心点亮民心。
……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五年来,在泸州各条战线上,在全市各项工作中,9183个基层党组织、199558名党员,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恪尽职守、勇担使命,让红色党旗在酒城大地高高飘扬。
切片三
抓人才谋发展
初冬时节,11月2日下午,行走在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空气清新,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野花绽放,一幢幢特色民宿掩映于苍翠的红豆杉林中……好一幅田园美景。
曾敬平,70后回乡创业者,2019年泸州市第一批“特聘村主任”。“我为黄桷坝村引入投资6亿元、占地1万余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龙湖水香。”曾敬平说,该项目流转土地、改建特色民宿、提供保洁安保岗位,今年以来,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拉动当地增收1000余万元。
作为“特聘村主任”的原创地,纳溪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特聘村主任”不占村“两委”班子职数、不参与日常事务管理、不领取待遇报酬,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带头人”这一空白,探索出一条“人才有舞台、乡村得振兴、企业获发展、村民享实惠”的“四赢”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优选出1153名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人才等到村担任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招引项目556个,投资总额达6.5亿元,解决就业3978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
“特聘村主任”是泸州突出党管干部、有效聚集人才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加强人才制度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五年来,泸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开展重点人才计划、搭建重要人才平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10月,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71.17万人,较2018年的62.71万人增加8.46万人。
区域特色人才不断涌现。白酒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兴产业人才总量达12.53万人。
高端人才不断涌入。全市引进两院院士15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4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1人、省级人才计划专家24人。
人才发展平台进一步夯实。国家级基地和创新创业平台达30个;省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达95个;市级创新创业平台达138个。
切片四
改作风惠民生
“补贴款终于拿到了!”前不久,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农户李山银和其他79户农民,终于收到了迟到数月的农机购置补贴款。因为涉及农机购置补贴逾期未发放,时任大桥镇相关负责人王某受到政务警告处分。
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泸州市深入开展“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十件实事”活动,实打实解决困扰群众的惠农资金发放不及时、道路安全存在隐患等“揪心”的十个问题。
“开展这一活动,就是要精准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扎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持续改进干部作风。”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避免流于形式,市纪委监委还组建专项督导组,深入一线开展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进行提醒、通报乃至追责问责。
25项工作在全省作交流,4项工作得到中央纪委、省纪委领导批示肯定,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总量下降27.1%、检举控告信访举报量下降42.7%,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从2016年的83.68上升到2020年的86.46……实实在在的数据背后,是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泸州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成效的最好印证。
五年来,泸州自觉围绕“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五年来,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开展专项治理,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五年来,把握“三不”一体理念坚决惩治腐败,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五年来,始终坚持破立并举推进正风肃纪,持续推动党风政风向善向好。稳妥推进“三项改革”完善监督体系,不断提高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党建的引领和保障下,泸州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泸州日报记者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