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的“精细化”是出路还是死路?(基层党建工作精细化)
众所周知,基层党建的部署要求从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原则的、粗放的。比如,关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若干制度设计,目前大都没有细化的程序性规定,因此,这些制度的执行普遍还不够严谨严肃,组织生活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这也是影响基层党建质量的重要因素。
那该怎么办呢?
有些党务工作者自然想到“精细化”这条路。就是要将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形成详细的工作规程,强化过程管控与监督,并使之“形成闭环”,等等。有些基层党组织提出要打造“匠心党建”,要用“绣花功夫来做党建”,本质上就是走的精细化道路。
基层党建“精细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举例来说,当前支部组织生活会质量不高,主要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辣味,没有斗争精神。那么,就增设剖析材料审核环节,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打回重写;或者由上级党组织对组织生活会进行旁听监督,不符合要求的当场责令重开,等等。
这种设想无疑是好的,但也是理想化的,这些非但无法解决存在问题,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精细化”并不适合党建领域。仍以组织生活会为例,实际操作中将会面临以下具体问题。
问题一,标准是什么。这是对党员剖析材料进行审核把关的前提。这个标准要能确保党员在剖析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讲出自己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个“标准”就毫无意义,所谓的“审核把关”就成了摆设了。
问题二,谁来执行。这是对党员剖析材料把关的主体。从逻辑上来讲,这是支部的职责,但是当前支部的权威根本无法匹配这项职责,如果一定要让支部来执行,那么,除了走一下过场,并不会有实质效果。
问题三,时间成本。即使上述两个问题都已经解决,那么“精细化”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将是巨大的,审核各种材料,履行各种程序,都将使基层党建陷入面广量大的各种事务的泥潭。而且,这活恐怕也将成为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工作。
基于上述问题,本人觉得“精细化”要付诸实施并不现实,实际操作中好像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不出意外,那些雄心勃勃的探索,最终将沦为“精致的形式主义”。因为“精细化”看似给粗放的党建工作打上了一个“补丁”,但这个“补丁”本身就存在“破洞”。
因此,基层党建的“精细化”在店主看来就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店主认为,依靠现有基层党建架构及支部的力量根本无法承载这种使命,越是精细只会让党务工作者越崩溃。而且,目前的党建现状也不需要基层如此不计成本的付出,因为党员已经处于“大党建”的有效覆盖之下,基层党建的部分工作其实是劳而无功,明显多余。对此观点,将专文进行详述。
为此,本人有个大胆的观点,就是基层党建需要转型。
我们与其在某些方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如给基层党建松绑,做它去做能做的事,那就是把重点聚焦到发挥组织功能上来,把党员组织起来,在作用发挥上多做些实事、好事。
这或许是基层党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