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了解一家央企: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央企)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浪潮中,一家央企以“深圳速度”惊艳世界,用“火神山奇迹”彰显担当,更以全球第一的工程承包规模奠定行业霸主地位——这便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集团”)。
文从起源、发展、业务、成就与地位五个维度,深度解析这家“双万亿”巨头的成长密码。
一、起源:红色基因与改革使命的交织
中建集团的“血脉”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浪潮。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成立,整合军队转业人员和六大建筑工程局,承担起“一五计划”中156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包括长春一汽、大庆油田等。1979年,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在香港成立,成为海外开拓的先锋。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原国家建工总局改组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建总公司),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
这一阶段,中建集团“不占国家资源、不享经营特权”,在完全竞争的建筑与地产业中杀出血路。值得一提的是,其成员企业中不少源自军队转制,如1983年接收基建工程兵部队组建的中建七局、八局,至今仍保留着“铁军”作风。
二、发展:从“深圳速度”到全球布局的跃迁
中建集团的发展史,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84年,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刷新世界纪录,“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也奠定了中建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绝对优势。
1992年,旗下中海发展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开启资本化运作新篇章。
2006年,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第486位),实现中国建筑企业“零的突破”。
2020年,世界500强排名跃升至第18位,2023年更冲至第13位,连续9年蝉联ENR全球最大承包商榜首。
2024年,旗下上市公司中国建筑国际营收超1151亿港元,毛利率提升至15.5%,新签合约额突破2112亿港元,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这一路,中建集团以“投资 建造 运营”全产业链模式,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并在一带一路沿线承建埃及新首都、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等标志性工程,将“中国建造”名片推向全球。
三、主营业务:全产业链覆盖的“基建航母”
中建集团已形成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1. 工程建设:覆盖房建(90%以上国内300米以上摩天大楼)、基建(3/4重点机场、1/3城市管廊)、核电(如大亚湾核电站)等领域,2023年营收达2.3万亿元。
2. 地产开发:通过中海地产等子公司,打造高端住宅与商业综合体,2024年旗下中国建筑国际在内地新签合约额超1000亿港元。
3. 投资运营:创新采用PPP、BOT模式,主导城市综合开发,如雄安新区750万平方米建设项目。
4. 新兴领域:发力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投入占比16.67%)、智慧城市、3D打印建筑等前沿赛道。
四、成就:硬实力与软担当的双重标杆
经济贡献:2023年营收2.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543亿元,相当于每天入账63亿元,每25个中国人就有1人住在其建造的房屋中。
工程标杆:承建北京奥运“鸟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0天建成),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社会责任:脱贫攻坚中投入21.3亿元帮扶19.6万贫困人口;疫情期间建设400余所应急医院,成为“生命方舟”的铸造者。
科技突破:拥有“三特级”资质(建筑、市政、公路),研发投入连续多年超百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
五、行业地位: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者
中建集团已形成“三个第一”的霸主格局:
规模第一:2023年新签合同额与营业收入“双破万亿”,是全球唯一达到此规模的建筑企业。
品牌第一: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榜首、中国500强第4位,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
能力第一:具备“投资设计建造运营”全链条服务能力,在超高层建筑、复杂钢结构等领域技术领先世界。
中建集团的40年,是“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与“敢闯敢试”的市场化精神交融的历程。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队”,到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再到全球化竞争的“领航者”,其成功密码在于:以国家战略为方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全产业链为护城河。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深化与“双碳”目标推进,这艘“基建航母”或将书写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