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读 – 来中国,是他未竟的心愿
“一旦您承认中国,美国人会大发雷霆的。”
“那又怎样?”
这番对话发生在1963年1月24日,时任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和政府发言人佩雷菲特之间。
看似云淡风轻,实则风雷之声隐隐。1964年,在戴高乐的积极推动下,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巴黎埃菲尔铁塔。图源:新华社
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法关系都极为独特,长期走在中西方关系前列。
理解这段跨越六十载的友谊可以有很多个角度。这一期,我们不妨从戴高乐这个人谈起。
法国巴黎塞纳河。图源:新华社
1
外交核爆
当今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建者便是戴高乐。世人对他的评价很高,视他为二战期间反法西斯侵略、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代表人物。
强调独立外交的戴高乐,致力于让法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例如,二战后美英苏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本无法国的份,戴高乐硬是在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大巨头间折冲周旋,终使法国以“战胜国”身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二战时期的戴高乐将军。图源:新华社
他反对美国在法国领土上部署导弹,反对美苏搞核垄断,要求发展独立核力量。在美苏冷战正酣的上世纪60年代,戴高乐认定世界将走向多极化,中国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要顺势而为谋势破局。
1964年1月27日,北京和巴黎同时发出一份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短短两句话的公报如一声惊雷,打破了冷战背景下美苏争霸、阵营对立的沉闷空气。当时的国际舆论用了“外交核爆”一词来形容。法国大报《世界报》发表社论说:“两个具有独立性的国家走到了一起”。
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图源:新华社
承认新中国,是戴高乐向美国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法国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
事实证明,美国的确被激怒了。时任美国副国务卿哈里曼形容此举为“对美国的一记耳光”。美国政府发出照会,向法国表示“强烈抗议”。
没有意外地,戴高乐不为所动。
在中法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的记者会上,戴高乐表示:“法国对中国的承认只是对世界现实的承认,我相信其他国家政府迟早会效仿法国的做法。”
戴高乐的预言成真。中法建交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波与中国的“建交潮”。时任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表示,中法建交“在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一道裂缝”。
“曾祖父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时,坚持独立自主,非常务实。”戴高乐将军曾孙女纳塔莉·戴高乐认为,中法建交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当时美苏控制的两极世界,推动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戴高乐将军曾孙女纳塔莉。图源:新华社
2
未竟的心愿
戴高乐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情结。
戴高乐的儿子菲利普·戴高乐曾在书中回忆:“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晚上,用完晚餐,父母全神贯注地看一本相册,里面有一幅长城的照片,一直延伸到天边……”
由于中法当时对彼此的互访原则均为“你先我后”,戴高乐总统在任内未能如愿访华。
1970年9月,戴高乐的侄女戴高碧来北京担任法国驻华使馆参赞前,戴高乐对其吐露心声:“到中国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梦!我很想到那里去。”
为此,戴高乐甚至做好了1971年6月成行、在中国度过“6·18”的准备——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通过广播发表宣言,号召法国人民抵抗纳粹德国。6月18日由此成为象征法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日子。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图源:新华社
遗憾的是,戴高乐1970年11月因心脏病猝然去世,其访华心愿最终未能实现。1973年,蓬皮杜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法国总统。当时的蓬皮杜已身患癌症,他仍完成了这趟中国之旅。蓬皮杜还特别提到,他的中国之行实现了戴高乐的夙愿。
此后历届法国总统均有多次访华记录。密特朗访华3次,希拉克访华4次,萨科齐访华6次……当今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已3次访华。
2006年,希拉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时仔细观看青铜器。图源:新华社
中法民间交流也是如此。60年前,法国来华旅游者几乎为零;如今法国已是中国入境游客重要的来源国之一。
戴高乐的夙愿,已由后来人实现。
3
戴高乐主义
今天,许多学者在分析法国自二战后为何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时,总会提到一个词: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旨在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世界大国地位,避免成为美国附庸。这一理念被历任法国总统继承,并接续创造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的诸多“第一”。
例如,199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全面伙伴关系,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这种新型关系的西方国家。
2001年,中法率先开启“战略对话”,此后美国、英国、欧盟等相继开始和中国开展“战略对话”。2004年,中法关系由“全面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巴黎荣军院前,中法两国国旗飘扬。图源:央视新闻
到今天,戴高乐主义已经深入法国外交肌理,体现为法国政府不断强调的“战略自主”理念。
法国是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七国集团(G7)、北约、欧盟成员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的国家。历任法国总统坚信,法国应致力于在世界发挥领导力,且应当通过法国参与创建的联合国安理会、欧盟等多边机制发挥领导力。
中国也一贯主张在现有多边框架内处理国际问题。这也成为中法两国交往中十分“对脾气”的重要原因。
巴黎凯旋门。图源:央视新闻
多年来,中法坚持独立自主战略抉择,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反对阵营对抗。
2003年,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以莫须有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国作为西方国家带头反对,中国更是强烈呼吁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中法都呼吁尽早停火止战、恢复和平。
2023年,面对巴以冲突,中法两国都呼吁避免巴以局势进一步恶化,强调“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根本出路。
法国总统马克龙。图源:新华社
法国的战略自主常令人刮目相看。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马克龙成为唯一一位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直接沟通的西方大国领导人。2023年,法国反对北约在日本设立办事处。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马克龙成为第一位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西方领导人。
法国国民议会法中友好小组主席、议员埃里克·阿洛泽认为,建交60周年将成为加强法中关系的重要契机。法中都是立场平衡的国家,都是能起到调解作用的国家。积极推动世界朝着多边主义发展,这是两国携手发力的方向,并将大大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资料:
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相关报道
广州日报媒重点实验室出品
统筹/党建军
文/林传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