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党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通道乡村振兴局)

华声在线4月27日讯(通讯员 周伟 杨显杰 记者 张鼎峰)独坡镇引资1.2亿、流转1万亩土地用于林下经济建设,已进入商谈合作阶段;大高坪乡大高坪村组建“跨省茶市”,全村371户平均增收近万元;溪口镇新增“两茶一药”基地4043亩,5000亩茶叶基地基本成型……近年来,通道县以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行动为抓手,以基层党建“红色引擎”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核动力”,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通道县“党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通道乡村振兴局)

在陇城镇陇城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正在茶园帮助采摘茶叶 通讯员供图

高位推动,让乡村振兴“动”起来

据了解,通道县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责工作组,由县级领导分工协作,统筹协调推进。坚持定期研究部署,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会商”工作机制,确保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方向不偏、重点突出、成效明显。

同时,全面落实党政领导主体责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责任。建立督导、考核、问责“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督促行业部门、各乡镇党委、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认真履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推行县级领导联乡联村制度,49名县领导联系11个乡镇和152个行政村,实现152个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全面落实后盾单位“包村”、行业部门“包干”、结对干部“包户”的工作体系。

通道县“党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通道乡村振兴局)

在独坡镇上岩村的茶园内,工人正在采摘茶叶 通讯员供图

支部引领,让集体经济“强”起来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和支撑,着力激发党员带头致富的动力,将党建活力转变成发展动力,是我们村快速发展的秘诀。”独坡镇上岩村总支书记杨居平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心得。

通道县坚持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全面推行“党支部 N”发展模式,聚集“两茶一药”特色产业,最大化的“盘活、带活”集体经济,推动村集体经济“活水长流”。

该县先后制定出台《通道侗族自治县“两茶一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道侗族自治县“两茶一药”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大户积极参与“两茶一药”产业建设,以点带面带动产业全面发展。截至去年,累计新增茶油、茶叶、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多亩,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1个、受益群众3.5万余人。

此外,“一村一策”激活“一池春水”,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深入11个乡镇,指导各村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具体措施。截至目前,通道县村企共建“乡村振兴车间”36家。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到137个,同比增加34.3%。

通道县“党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通道乡村振兴局)

芋头村百亩黄桃基地里,黄桃亩产达2000斤以上,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70万元 通讯员供图

党员带头,让人居环境“美”起来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真正受惠的是我们自己,作为党员更要起带头作用,把房前屋后、村庄团寨的卫生搞好。”溪口镇龙塘村总支书记杨鸿敏说。

据介绍,通道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标准,严格落实网格“一长两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职责,组建党员志愿先锋队,扎实开展治垃圾、治水、治厕、治房、治风的“五治”行动。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后,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住得更舒心了。”县溪镇多星村党支部书记莫政桥说,县溪镇以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党支部 互联网 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回收、镇分拣、县处理”机制,打通农村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通道县共组建党员志愿先锋队183支,参与拆除烂棚烂架、卫生清洁、护水巡查等活动25000余人次,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1.4%、农村污水排放处理率达到75.6%、卫生厕所普及率76.1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达83.84%。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