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源:“11520”引领基层治理“一路生花”

聚集群众一“呼”一“吸”,基层治理萌发“新芽”。自今年3月以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紧扣“安源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幸福360工程”工作要求,“千军万马”下基层,高效推进“11520”包户制度,“马力更足”“车辆更轻”,基层治理“一路生花”。

“党建带团建”绽放“青春”之花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吗?”“我知道我知道!”日前,五陂镇林业分场“11520”暖心驿站内一室活跃,几名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大学生正在为辖区儿童进行授课,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抢答声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暑期公益课简直是我们这些家长的‘救世主’,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现在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在家定力不足一直玩手机了,‘11520’包户制度是真的好!”来接孩子放学的学生家长王志萍对公益课和“11520”包户制度一迭声道好。

江西安源:“11520”引领基层治理“一路生花”

图为志愿者为学生授课

7月初,多名“邻长”在下户走访时收到了多个相同的诉求:暑期家中小孩无人照看,希望政府能够开设公益课程。“邻长”们立即上报,镇团委通过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发布招募令,公益教师到位后,为期一个月的公益班于7月9日在林业分场、红旗分场和长潭村正式启动,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化教育、安全教育、红色教育等,教师们根据自己特长还为学生们开设了多节课外兴趣课,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

多数公益老师非市区人士,每天都要上课,该如何免于奔波?老党员康萍夫妻俩无偿提供的应急服务站再一次派上用场,充当起了公益宿舍的角色。“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学生活泼灵动,镇里也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环境舒适,非常贴心,明年我还想继续报名参加!”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公益老师毛浦根乐此不疲地分享道。

党建带团建,既实现了“组织所需”与“青年所能”的无缝对接,又助力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持续提升了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村“BA”篮球赛绽放活力之花

“抢篮板”“防守”“球进啦”……傍晚六时许,五陂镇红旗分场篮球场上一场热血沸腾的村“BA”激情上演。赛场上,双方交锋激烈,攻防张弛有度;赛场边,观看球赛的群众将球场围得水泄不通,助威声此起彼伏。

江西安源:“11520”引领基层治理“一路生花”

因为 五陂镇热血沸腾的村“BA”篮球赛

“看球赛比打牌更有意思。”“是啊,打球的越来越多,打牌的越来越少啦!”观看着精彩赛事,观众言笑晏晏。据了解,该镇的村“BA”已经连续举办2届,今年的夏季联赛由镇团委牵头成立镇篮球协会,依旧延续“接地气”的风格,报名参赛的12支队伍主要由当地的村民、返乡大学生、机关干部职工等各行各业群体组成,他们在赛场上既是邻居、同事、朋友,又是一较高低的对手,“打”出了友谊、“赛”出了水平,“增”强了体质。

“村‘BA’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篮球赛的举办,有效激发了群众对体育的热爱,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切磋球技的平台,还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以‘球’铸魂,为社会治理注入文化内核,让我们的乡风文明更有活力!”刚刚在场上生龙活虎、贡献了几个“三分球”的机关一队队员——团市委副书记、五陂镇党委书记易璞峰分享了举办篮球赛的奥秘。在这里,篮球赛不仅仅是群众的娱乐方式,更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文化人、化风为俗,聚人气、拢人心,开辟了一条“体育+基层治理”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培育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

“数字流转交办”绽放高效之花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工作起来似乎忙得像“永动机”,如何让相对有限的治理资源激发出更充沛的能量?五陂镇给出的答案是基层“智”治,变部门“独唱”为全域“合唱”。

为给村里的基层干部减负,同时提高办事效率,五陂镇探索打造了数字流转平台,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级分类分层并限期办理,实行流转制度。“下至村(社区),上至党委、政府,我们都纳入了平台,邻长走访收集到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上报党委、政府进行研判后分拨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我们还将持续上报给区级进行处理。”易璞峰介绍。

“因向阳坝开闸泄洪,导致向阳水渠水位低,村民家鱼塘缺氧出现死鱼现象,拟交农林水新办处理。”“收到,已处理销号。”原来,7月份暴雨期间,林业分场为保障河道正常行汛,对辖区内水坝进行开闸放水,后因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将水闸复位,导致水渠下游供水不足,部分鱼塘缺水死鱼。相关办公室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现场踏勘,第一时间对设施进行修复,同时迅速对接了向阳水坝施工方,及时采取水泵河道抽水的方式对向阳水坝进行补水,保障好水渠下游段用水,并将死鱼的情况按照暴雨上岸受灾的形式报送区农业局,事情得到妥善解决。

据统计,自3月份全面推进“11520”包户制度以来,五陂镇共收集问题155个,其中无效问题18个,已解决问题111个,待解决问题26个。基层“智”治赋能,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确保了“小事不出户,琐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真正实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周双萍 甘红艳 杨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