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党建充满“泥土味”(让基层党建工作活起来)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想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于让其充满“泥土味”,真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
有“泥土味”的基层党建,体现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的行动里。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走进群众家中,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碗茶水,倾听他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只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感受民生,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为开展党建工作找准方向。焦裕禄在兰考,为治理风沙、水涝和盐碱,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正是这种深入群众的作风,让他带领兰考人民在恶劣环境中找到了希望,也让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
基层党建有泥土味,就要干部多沾“泥土”。党员干部要真正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调研,而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感受民生。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基层党建有泥土味,还需语言带着“土气”。开展工作和宣传时,要使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土话”。用大白话把党的政策、理论讲清楚、说明白,让群众听得懂、能理解、好接受。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官话套话,要像和家人聊天一样,与群众沟通交流,让党的声音在基层落地生根。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基层党建有泥土味,更要工作干出“土事”。要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工作中,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到提升社区环境品质,从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土事”,都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些“土事”干好、干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体现基层党建的价值和意义。
让基层党建充满“泥土味”,就是要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地,汲取养分、凝聚力量。以沾满泥土的双脚、带着土气的话语、干着土事的行动,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