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丨校地共建,建出发展新空间(校地共建指的是什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高校人才不能躺在“书架”上,而要真正走到市场、走到基层、走到田间地头去,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而对于地方发展尤其是偏远乡村发展而言,空间资源是其优势,而缺“人”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双方共同的需求,开展校地党建联建,利用高校拥有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建设校地党建共建共同体,成为解决高校育人痛点和服务地方发展需要的一种合作方式。

校地共建的意义在于促进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目前,浙江校地共建模式丰富,但究竟什么样的校地共建才能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值得探究。

记者观察丨校地共建,建出发展新空间(校地共建指的是什么)记者观察丨校地共建,建出发展新空间(校地共建指的是什么)

聚焦平台共建,激活发展引擎

早在40年前,我国就有高校和地方共同开启联合办学模式。近年来,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一条主线”,不断探寻校地共建新的可能。

其中,创建校地合作平台就是一个重要途径。放眼国际可以发现,诸如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均在校园周边设立合作载体,这样能够以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创新平台为转化枢纽,以政府创新政策为支撑,以市场化运行机制为驱动,促进大学与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

校地平台共建在浙江也十分普遍。校地平台共建之“共”,离不开相互认同、换位思考、彼此支持。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其从建校之日起,就深耕临安区这方宝地,双方第二轮合作共建自2023年8月30日开启,聚焦“产业与人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两大主题,围绕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提升科技转化能力、引育高层次人才等9项事宜开展为期3年的共建行动。第二轮区校合作以来,在临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农林大学办学实力显著跃升。一年多来,浙江农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打造,服务于临安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区校双方精诚合作、携手并进,通过共筑大平台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共建科技园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融合结硕果推动项目落地见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一体发展、互促共进”的合作共赢之路。

校地平台共建,应当因地制宜搭建符合双方需求的合作载体。对于乡村而言,重点在于环境整治、品牌打造、乡村振兴等。基于此,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引领下,浙江省开展了百个艺术院系联村共建活动,相关高校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创新平台,一体推进和美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联建村获“全国美丽乡村十佳宜居村落”等国家、省级奖项146项。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不断探索,如今校地共建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跨省域的平台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缙云乡村共富学院由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与中共丽水市缙云县委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合作共建,围绕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充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服务乡村共富建设的智力优势和缙云县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乡村共富实践经验,培养壮大懂农村、善治理、会经营的乡村共富带头人队伍。2023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缙云乡村共富学院协助中国农业大学举办“农村基层党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成功打响“我在缙云上大学”对外培训品牌。

可见,好的校地平台共建应基于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念,明确共同体目标,充分调用双方优势,制定科学方案,形成长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从而激活校地发展引擎。

聚焦产业共富,孕育多元业态

校地共建,作为党建联建模式中的一种特色形式,不仅仅是形式组合,更是一场组织变革,通过抱团发展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当下,有一部分校地共建的模式单一、内涵空洞,只是为了“形式主义”而达成形式组合。

记者认为,聚焦产业发展、助力区域共富,是界定校地共建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探访中,记者也挖掘到了多个校地共建的案例,它们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聚焦产业共富,推动多元业态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力。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创新技术研究院,就是一个以高校科技赋能、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优秀样板。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绍兴市新昌县共同成立浙江理工大学新昌创新技术研究院。这一项目引入先进的联合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的互惠互利研发运行机制,让企业、行业提出需求;联培基地组织专家回访,再次了解技术需求;将需求汇总,组织多学科的研发团队讨论联培可行性;研发团队深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最后组织开展浙理工高校研究院所、新昌科技主管部门、企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具体项目……近10年来,已有200余名研究生入驻研究院,师生科研项目对接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在浙江省内外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领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同时,研究院已服务企业900余家次、规模以上企业160多家,累计攻克企业技术难题500余项,其中“卡脖子”问题数十项,实现新昌纺机企业服务全覆盖,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在广阔乡村大地,校地共建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杭州钱塘区新围村,浙江传媒学院以“乡村振兴题材连环画”为载体,为当地稻米设计制作“犇犇”卡通形象和动画广告短视频,这一创新营销策略,让稻香米从默默无闻变成市场上的明星产品。通过品牌升级和精准营销,稻香米的售价从每斤1.5元跃升至6.38元,直接为村民带来100余万元的经济增收。同时,新围村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构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吸引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浙江对校地合作、产业共富的深刻理解和实践。通过科技与艺术的双重赋能,传统产业得以焕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共同绘就一幅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聚焦人才共育,赋能产学研用

对于校地共建而言,高校的优势资源是人才,而地方能够提供的则是实践空间,两者携手能够很好地实现对人才的融合共育。

杭州西湖区的“艺术村长”制度就是校地人才共育发展的大胆尝试。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浙音舞蹈学院、西泠印社的8位“艺术村长”分别与转塘街道的茶场村、上城埭村、大清社区、慈母桥村、何家村、外桐坞村等结对,通过艺术手段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带来了艺术设计,更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为各村量身定制了艺术乡建方案。在慈母桥村,以“慈孝文化”为主题的亲子主题运动公园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在长埭村,艺术公园和艺术展的定期举办,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氛围,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艺术村长”在用艺术助推乡村发展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和团队的发展。为了健全“艺术村长”的“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转塘街道成立“艺术村长”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下设“一办三组”,带领村社探索形成了一村一主题、一村一产业、一村一游线、一村一系列活动、一村一阵地、一村一会的“六个一”工作机制,推动资金、土地、人员等要素达到最优配置,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保障,为艺术村庄建设项目保驾护航。

浙江科技大学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聚焦聚力人才将所学融入实践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目标。来自浙江科技大学的高级工程师冯元新,自2014年起被派驻青田县万阜乡担任省科技特派员。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万阜乡引进多个水稻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当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冯元新不仅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还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手段,为当地稻米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努力下,万阜乡的稻鱼米多次获得省市级“好稻米”优质奖和金奖,实现了丽水市在国家级好稻米比赛中金奖零的突破。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改变了万阜乡的农业产业结构,更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模式,真正让高校人才将实验室所学照进现实,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在浙江大学的精心规划下,四面环山的磐安县三亩田村成功实现了从旧村到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蜕变。浙江大学通过实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助力三亩田村发展成为拥有23家中高端民宿的旅游新村,带动该村实现户均年收入超过30万元。浙江大学的专家团队不仅为村庄提供了专业的旅游规划,还通过文旅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为三亩田村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极大地推进了技术落地、人才共育,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当前校地共建模式多样,有结对帮扶型、产业链接型、毗邻协作型、项目牵引型、协同育人型等多种校地共建模式。在校地共建的探索过程中,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案例。例如,医药类院系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守护群众身体健康;艺术类院系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帮助乡村从“卖风景”到“卖经济”;理工类院系多以项目为牵引,为企业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类院系以农业为根本,助跑乡村振兴……

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如有的地方由于缺乏前期调研论证,合作双方的利益点并不能精准契合。而有的校地合作还流于表面,未形成长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存在理念先行、实践碎片化的现象。此外,记者发现,高校在进行产学研用时成果转化还很困难。

如何破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的优势,充分了解高校和地方的需要,避免“拉郎配”式的党建联建,要精准找到两者合作的切入点,提升校地合作共同体的黏性;其次,为了让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各自承担的角色,需要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和机制,让组织结构更加科学化;再次,合作双方要充分包容,以更长远的眼光进行共建。

总之,好的校地共建离不开平台共建、产业共富、人才共育,但也不限于此。相信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校地共建能够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记者:施安南 肖婵

编辑:郑夏忆

责编:余建红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