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走出“年年述、年年改、年年在”的怪圈(年年走红运简谱)
在党建工作中,述职评议考核本应是一次深度盘点,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问题年年述、年年改、年年在的现象,这不仅削弱了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严肃性和实效性,也让人们对党建工作的真实成效产生了质疑。
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述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述职成了走过场的任务,干部们看似剖析得头头是道,实则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打分环节也缺乏严格的标准和深入的调查,使得述职评议浮于表面,难以真正反映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更让党建工作陷入了“年年述、年年改、年年在”的恶性循环。
此外,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也是导致问题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因。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发现问题后,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整改方案泛泛而谈,缺乏可操作性。这样的整改措施就像隔靴搔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即便年年都在改,问题却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要走出这一怪圈,关键在于强化责任意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将述职评议考核作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有力武器。在述职过程中,要敢于直面问题,突出“述”我,见人见事把问题讲实、讲透。不能不痛不痒、遮遮掩掩,而是要敢于揭短亮丑,真正把问题摆上台面。同时,在整改过程中要明确主体责任,将整改任务细化到具体责任人,确保每项整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述职评议考核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除了强化责任意识外,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上级党组织不能以“评”替“管”,更不能一评了之。而应该贯穿全年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基层党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整改不力的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全过程指导,找准问题、抓好整改。通过持续不断的监督和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