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泥塘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茂南乡村振兴示范点②
黑泥塘村航拍图。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今晚又搭阿爸来看戏吗? “是呀。”每当夜幕降临,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上庵黑泥塘村附近的年轻人就会开车搭父母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人木偶戏培训基地看单人木偶戏,场面温馨。单人木偶戏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该培训基地建成以来,丰富了黑泥塘村的文化内涵和村民的精神生活。
今年8月8日,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庄悦群走进黑泥塘村,了解单人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强调要围绕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活化独特传统文化,以文化为引领,统筹谋划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和产业是里子,人居环境整治是面子,而黑泥塘村兼得两者。
黑泥塘村党建广场一角。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一方面,黑泥塘村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以文化促团结,以团结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的原则,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以身作则,带头从自家开始整治,或者主动让地修路,树立了示范标杆。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当地肥沃的黑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太空糯稻生态园,发展经济,并通过“公司 农户 基地 互联网”的模式,打造“三黑”(黑土地、黑糯米和黑酒)产业。
现在,村中道路村道沥青化、房屋美颜化、沿途景观化,村民茶余饭后读书看报、打篮球、看戏、广场舞都有了好去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昔日“藏在深闺无人知”的黑泥塘村,如今由外至内蝶变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
做“活”非遗文化,建设非遗特色村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要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单人木偶戏培训基地。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为了将“非遗”项目做“活”,让当地的单人木偶戏和本地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黑泥塘村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文化等精神文明阵地。
今年以来,黑泥塘村先后招收近20名学生,开设了单人木偶戏培训班。“来,把手给我,拿着木偶,抓紧、转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会自己配音、会操纵木偶,还要会制作,在表演的时候要用巧劲来变动木偶,对它要十分熟悉。”赵善葵生动地介绍自己积累多年的艺术经验。
作为黑泥塘木偶戏发展的见证人、非遗传承人,88岁的赵善葵不仅不要酬劳,还自己捐款投入教学事业。对他来说,把红色教育和非遗文化完美统一的作品搬上舞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准备把党史宣传和非遗文化结合起来,编排以红军革命故事、当地英雄历史为主题的木偶戏。”赵善葵希望用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让大家了解了革命历史,让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表演单人木偶戏。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每天来基地看戏的多为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开车搭他们来看戏,“在这一来一去中加深了不少感情。”培训基地开放以来,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木偶戏表演者有了组织,白天下乡巡演,晚上回基地为村民表演,忙得不亦乐乎。
目前,黑泥塘村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人木偶戏培训基地、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等场所。同时,通过文化墙等农村精神文明阵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孝道文化等内容,让精神文明浸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建设农家书屋,解决“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人木偶戏培训基地解决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农家书屋则成为了村里孩子的书海世界。黑泥塘村不断创新形式为一老一少送上“文化大餐”。
暑假期间,茂南区羊角镇上庵村黑泥塘村的农家书屋异常热闹。走进该书屋,放眼望去,一排排书架整齐划一,一册册图书陈列有序。据了解,黑泥塘村共有382人,书屋已配备5000多册图书,涵盖了中小学生课外书、科技、历史等,较好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
黑泥塘农家书屋一角。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在书屋建设中,该村又做到“三落实四保证”,即是人员、场地、资金落实,保证有人专管、有专门场所、有专项资金、有多项活动,并利用5G 打造出“网络 书屋”式的文化学习平台,拓宽村民获取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渠道。目前,配备了12名管理员负责书屋的设备维护、图书归档分类等,同时安排专人值班。
2019年,黑泥塘村建设了一家农家书屋,切实解决了村中“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同时,农家书屋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开展党员读书会活动,让其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以及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还与科技推广相结合,镇、村经常到此举行培训等,年培训人次超1200人次,使每个群众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
孩子们在农家书屋听国学朗诵。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针对青少年,又以热心企业、人士志愿服务的形式到书屋开展义务课堂、作业辅导和国学经典朗诵,充实农村少年儿童的文化底子,满足不同年龄层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在,村中的大小朋友有事没事都往农家书屋跑,他们在这学习党史、观看书籍、听国学朗诵。农家书屋已成为村民抵御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恶习的前沿阵地,倡树文明新风的窗口,点亮了村民书香生活,成为美丽乡村的“新地标”。
打造“三黑”产业,“文化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黑泥塘村离羊角镇政府驻地大约5公里,有2个村民小组,全村382人。虽然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该村深知乡村要发展,产业兴旺是重点,扎实推进产业发展。
该村村民通过到农家书屋去学习,掌握科学种植技术,通过举办现场讲学和技术交流活动,邀请有经验的农户现场传授技术、解疑释惑,开拓群众致富的新思路。
农家书屋一角。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如今,黑泥塘村组织策划了经营小夜市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白天务农种植打理各种蔬菜、水果、农作物,并尝试名贵中药材种植,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摆上摊档,包含各种糖水、烧烤、儿童玩具等40个档口,形成一村一户一品小夜市,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农家书屋让黑泥塘村村民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
“小阵地”激发出乡村“新活力”,助推所在行政村上庵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茂名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黑泥塘村作为茂南区首批“乡村复兴少年宫”示范点。
黑泥塘村一角。 通讯员/受访者 黄林明 供图
据介绍,结合当地肥沃的黑土地资源,黑泥塘村将通过“公司 农户 基地 互联网”的模式,打造“三黑”(黑土地、黑糯米和黑酒)产业。目前,已规划以“休闲舒适的太空糯稻生态园”为主题的田园打卡点,该生态园约有50亩育种基地,将和航天科技传统工艺公司合作种植太空糯米。
以“文化 ”为切入点,通过提升乡村传统文化行业的经营模式、商品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和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把乡村产业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基础相结合,正在成为黑泥塘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新“钥匙”。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杨金凤
【通讯员】黄林明 邱秋梅
【作者】 杨金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