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治理”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抓好社区治理是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路径。各地各级党组织要重视社区治理,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推动重心下移,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
突出“便民化”,建立“党建+”服务网络。社区治理的核心是服务群众,群众的“口碑”就是社区治理成效的衡量标准。聚焦民生需求、群众期盼,社区治理要聚焦“便民化”着力,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有急难愁盼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帮助处理。为此,社区党组织要强化统筹功能,坚持“党建+”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便民服务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更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要推进便民服务站点进社区、进小区,加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新技术新媒介运用,以党建工作智能化提升服务有效性。
突出“多元化”,建强“党建+”服务力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已经从几千人的“小型社区”转变为容纳几十万人的“大型社区”。居民构成的激增,带来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给社区治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各级党组织抓社区治理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更加注重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居民群众从“看客心理”转变为“主动参与”。要抓好社区治理骨干力量建设,组织动员社区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担任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协调解决群众的各种难题,在群众身边树立起一批党员先进典型。
突出“常态化”,丰富“党建+”服务载体。社区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短期刺激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长期推进、常态长效,才能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感受。要在阵地建设上下功夫,抓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娱乐休闲之地、健身活动场所的阵地建设,推动党建元素融入其中,用好阵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对群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完善“双报到”机制,推动机关干部下沉“走基层”,建立结对帮带关系,突出关怀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失孤人群等弱势群体,为社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