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常态化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沪文

今年春节,上海长白新村街道长白二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严沪生比往年更忙。《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后的首个春节,她和社区民警、消防队员、特保队员一起走街串巷,巡逻值班,确保《条例》执行到位。

申城除夕之夜,上海有30余万名平安志愿者投身于“禁燃”值守,小巷深处,不时飘来“小喇叭”温馨的祝福与提示。

“平安志愿者”——大上海志愿服务项目的一大品牌。不论是“世博会”、“亚信峰会”等城市盛大节点,还是社区日常看家护院,它都是人们身边的平安守护神。在这支平安大军中,党员志愿者是先锋队、主力军。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中共上海市委扎实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并着力把推动党员志愿服务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一、规模、队伍不断壮大

去年11月末,“12·5”国际志愿者日前夕,首次发布的《上海志愿服务年度发展报告》,对于近年来上海的志愿服务发展作了如下评估——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组织架构和“一体两翼”的工作架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地、项目、队伍、活动四位一体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体系;发展了一批多元格局的志愿服务组织。”

《报告》发布:截至2015年10月,上海共建成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102家(区级基地200多个);各级志愿服务项目达到了20大类5万多个(53792个),在志愿服务平台上经常性开展的活动项目超过4000个(4264个);市级直属志愿服务总队94支;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80万人(1808385人);在市志愿者网上有志愿服务组织16443个。

上海各区县用心打造各类党员志愿服务组织。虹口区以专业化服务视角,加强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建设,探索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凝聚群众的新方法新途径。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党员志愿者工作室173个,服务内容涉及法律援助、环境养护、就业辅导、生活服务等诸多领域,参加日常服务的志愿者达1万余名,每年服务对象近10万人次。

在大力培育发展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的同时,长宁区还重视发展公益类专业性社会组织和领军人物,凝聚志愿服务各类资源。例如,在华阳街道的鼓励和帮助下,出现了串起白领“碎片时间”的“繁花之上”公益型社会组织;新泾镇则为好人陶鹏飞组建了个人工作室,并下拨经费,帮助这个好人工作室发展壮大,服务更多人。目前,全区培育发展了176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培育孵化17个公益性组织,引导全区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建设和服务,受益群众达10余万人次。

二、持之以恒,创新发展

在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服务群众历来是基层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明特色。

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2010年世博会期间,全市180万共产党员积极参与世博先锋岗位行动、志愿行动、家园行动,在最艰巨的地铁安保、园区导览等各类志愿服务岗位上洒下辛勤的汗水。2015年5月,在申城举办的亚信峰会上,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志愿者队伍,以其良好的形象、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各国来宾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广大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觉主动参与各类志愿公益服务,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96家市级机关,以及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率达83%,不少党员报到后,在社区业委会选举、重大突发事件、小区助老助残等方面发挥很好的骨干作用。

市级机关在职党员报到率90%以上,离退休党员报到率70%以上,报到的党员有61080多名。目前,市级机关系统拥有志愿者26732名,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318个,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439项,志愿者服务基地13个。

2015年“七一”前夕,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市委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市党员积极参与“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同时推出的6个公益项目受到广大党员热烈响应。其中,市党员服务中心推出的“环保·爱心两公益”项目,短短一个多月,就回收废旧手机1万多部。

杨浦区向433家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发出“人人参与做公益”的倡议,共有1.6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区域文明单位同创共建联盟20家单位与社区形成了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3个,成员单位踊跃认领服务。目前,全区300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中,党员参与率达82%。

三、领域、形式不断拓展

近年来,上海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适应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变化,不断探索创新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有效拓展了党员志愿服务的领域。有的单位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推动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有的党员以定期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网络服务、菜单服务等多种形式,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许多党组织和党员采用认领“微心愿”、开展“微公益”等方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徐汇区馨逸公寓是中心城区的市级大型公租房社区,有着老人小孩多、民族信仰多、社会矛盾多的“三多”问题。比如,小区紧邻上海南站,不时有作案人员到小区实施偷盗行为;人员杂处,也容易引起邻里纠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居住在馨逸公寓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先锋队”,主动融入民生、对接民生、服务民生,大量的身边感人事,真真切切看到了环境的改变,也让先锋队赢得居民的信任,同时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

四、项目化、品牌化发展

在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兴儒的名字,与“慈善光明行”公益志愿团队一起被广为赞扬。2006年,他领头组建一支由上海眼科医学专家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志愿团队,先后赴遵义习水、西藏拉孜等10个老少边穷地区,为当地人民免费诊治眼病。十年间,他们募集物资善款共1020万元,并自付盘缠、利用个人年休假时间,十年共为贫困地区百姓免费看诊13459例,免费施行白内障复明术1454例,复明成功率达100%。去年10月,他们的光明行慈善之路走向世界,张兴儒受国家卫计委指派到非洲开展中国援非“光明行”活动。他率领上海眼科医护专家志愿团队在摩洛哥累计开展白内障复明术141例,全获成功。

类似“慈善光明行”的志愿服务,上海的各级志愿服务项目达20大类5万多个。而“慈善光明行”已经成为沪上志愿服务的一个品牌。去年以来,上海大力开展“党员人人做公益”志愿行动,在全市党员中推进的“环保·爱心两公益”、“邻里守望”、“上海康乐家社区服务”、“一公斤乡村助学”等10个公益项目,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响应。2014年2月,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注册成立。基金会的出现,开辟一条运用社会资金、通过项目资助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路。

2014年,首批110个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经费资助。2015年12月,基金会又出资227万元,重点资助扶持全市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130个,其中包括多项党员志愿服务项目。

五、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友谊路街道是位于上海市郊宝山区的一个普通街道。目前,该街道已有6959名党员到社区报到,报到率高达84.06%,其中,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在职党员人数近5000人,占已报到人数的70%。

这些主动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的党员,都要填写《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联系报到登记表》,领取服务项目,参与社区建设、便民利民、纠纷调解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贡献自己的一技之长。家住宝钢八村的第三人民医院党员医生,主动到宝钢八村党总支报到,认领志愿服务岗位。每到周四,党员们就到小区为居民测量血压,提供免费医疗咨询。

为了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管理机制,更好地激发党员志愿者积极性。友谊路街道整合社区内党员志愿者资源,推出“积分兑兑换”项目,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卡”制度。

创新管理机制,力求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是多年来上海加强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工作。在奉贤区金汇镇,21名镇领导普遍开展“双休日书记”活动。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活动,使许多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青浦区制定出台《青浦区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办法》,对于基层党组织服务项目加大保障力度,去年以来,他们对“党员地图”、“农村党员家庭服务点”、“班组政工员队伍建设”等多个项目进行立项支持。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