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筑牢战斗堡垒抓好“头雁”队伍,汇聚乡村振兴“硬核力量”
新洲区筑牢战斗堡垒抓好“头雁”队伍,汇聚乡村振兴“硬核力量”_大武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新洲区坚持把乡村干部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先导性、牵引性工作,聚力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不断汇聚乡村振兴“硬核力量”。
以赛代训 以赛提能 以赛促干
为村干部量身打造个性化“成长作业”
今年新洲区积极搭建大比武擂台,将“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竞赛”与落实全市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百村先行 千村提升”计划有机结合,以赛代训、以赛提能、以赛促干,促进村党组织书记尽快补齐短板、全面成长。
在大比武中,通过村级自荐、街镇推荐、区级比选,确定20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区级决赛。参加区级决赛的村党组织书记逐个登台打擂,最后2名村书记入围市级决赛。
新洲区明确“帮组织体系、帮协调推进、帮产业规划、帮制度完善、帮品牌打造”的“五帮”责任清单,开办7家强村公司,组织100名村“两委”成员到村实地观摩、交流学习。村党组织书记与15名较为年轻、培养潜力较足的村党组织书记“师徒结对”,双向促进干事创业。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021名,强化干部动态管理、择优选用。
挑大梁 成大事 担大任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
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全链条管理,严格执行人选前置备案审核制度。建立常态化调研帮扶机制,每年建立一批“第一书记领办项目”,进一步压紧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指导参与下,1091个产业项目落地结果。坚持激励干事创业,连续9年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兜底培训1.1万人次。
潘塘街道姜墩村是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核心村。今年以来,新洲区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小流域综合治理,制发《关于深化推进党建引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若干措施(试行)》。来自市发展改革委的驻村第一书记牛壮,主动担任党员护水队队长,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认领3块党员责任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中发挥“鸿雁”作用,赋能乡村面貌蝶变。
一套措施 一所大学 一项计划
锻造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近年来,新洲区通过落地“一揽子倾斜措施”、用好“一所乡村振兴大学”、推进“一项定制培训计划”“三个一”工作实践,以党员队伍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
实施“问津人才”专项支持措施,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累计501人次入选“问津人才”,总奖励资金4071.13万元。连续17年推进村级班子人才培养工程,完成1682名人才学历培养,并在全市率先面向102名人才开展本科层次学历提升。利用595个流动党员报到站,吸引人才回归、项目回引、资金回流,依托“党员家庭户挂牌”试点,800余名党员骨干结对帮带农户2500余户。在产业“领头雁”带动下,新洲成功建成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等15个特色农业产业园,2024年推广重大农业新技术16项、新品种20余个,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1亿元,同比增长4.7%。
新洲区坚持探索党建引领小流域综合治理赋能乡村振兴,图为潘塘街道罗杨村。
“头雁”风采>>>
凤凰镇毛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纲全:
深耕厚植十九载 同心逐梦谱新篇
毛家冲村曾是新洲区有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重,一度让村支书这个位置成了“烫手山芋”。2005年,程纲全怀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想法,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程纲全四处筹集资金,带头捐款8000元,领着村民出资出力,历时3年,完成全村4条村级公路近10公里的硬化贯通。村集体经济缺乏产业带动,他找到在外能人,劝说其回乡投资兴业,协助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促成点溪园古法红糖小镇项目落户。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毛家冲村彻底脱贫,村集体收入当年超过10万元,全村建档立卡40户贫困户全部“出列”。随着旭华园、凤鸣等5家生态农业企业纷纷落户,全村盘活荒地2600余亩,形成了古法红糖、精品苗木、茶叶种植、生态养殖、休闲疗养等主导产业,每年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5万余次,年务工增收400余万元。
为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村民,程纲全带领村“两委”与武汉农业集团所属林业发展公司结对成立全市首家“国企联村”实体——武汉红色原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借助母公司产业、人才优势,利用村民闲置房屋,谋划了半山松院民宿项目和农事体验中心项目。同时,运用“共同缔造”理念,采取“企业 村集体 合作社”的模式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教育培训、文化体验、农旅康养、科技示范等四大产业新格局。目前,公司营收超1100万元、总利润125万元,村集体累计分红58.7万元,带动片区村民就业务工800余人次,人均增收1.2万元。
如今的毛家冲村,产业兴、旅游旺、百姓富,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当年负债百万转为年收入320万元,实现了从省级重点贫困村到“共同缔造”样板村的华丽转身,先后获评“湖北省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称号。
邾城街道巴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国栋:
把脉问诊破“顽疾” 引凤栖梧绘新景
巴徐村自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至今已有310人考上大学,还出了7位博士、14位硕士,几乎每两户人家就有一位大学生,人称“状元村”。可谁又能想到,“状元村”曾是没有状元愿意回的“老破小”。100多处旱厕、70多家畜禽养殖户,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面对窘况,村党组织书记徐国栋决定听一听“状元”们的想法。他每年请乡贤能人回村把脉问诊,还把湾里的120个年轻人拉进微信群,征求大家意见。
先解决湾里旱厕和污水问题。徐国栋带头拆除了自家旱厕和生猪养殖场,然后引导村民自发拆除旱厕112座,关停并转养殖场67家,彻底解决了污染问题,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村党组织领办武汉首个全民股份制乡村旅游合作社——“八巷九弄合作社”,按照乡村旅游景点的标准打造村湾环境。村民最少的出了5000元,最多的出了14万元,现金入股共138.5万元。房子或整栋或半层或单间入股。土地入股,由合作社集中起来,统筹种植。劳动力入股,塆子改造工程由村民自建,当日只结20%工钱,其余的作为股本入股。合作社牵头,巴徐村修缮古危房,开展立面3D彩绘整治,打造有机果蔬采摘园,流转土地1480余亩,村民亩均增收16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
“80后”女村民巴惠君去年回村创办万灵鸟舍,从事鹦鹉养殖、销售、培训、诊治和野生动物救助,成了村里的一大特色亮点。目前,全村已有左罗马术俱乐部、拾光摄影小院、知夏小院、创客小院等9家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进驻,农文旅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
谈到未来,徐国栋充满信心:“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乡贤和专家们的精心指导,我们的振兴之路会越走越宽!”
文/图 张广厚 高倩 叶东辉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