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旧改,为何他却坚决拒绝?这个街道用党建引领破解“天下第一难”
旧改征收,旨在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条件,但有的住户却表示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淮海中路街道122街坊在开启征询旧改意愿后,家住吉安路的居民裘大伯却始终拒绝与经办人进行沟通,态度非常强硬。他认为自己家独门独户面积较大,整体条件比较舒服,再加上出行便捷、就医方便等原因,让他拒绝参与此次征收。
居委多次上门沟通无果后,事情渐渐陷入僵局。此时,大华居民区自治团队“阿清调解工作室”主动提出由她们团队来协调此事。团队成员帮助居民买菜、烧饭、接送孩子、倒垃圾,每天坚持上门关心他的身体情况。裘大伯很快被他们细致入微的关怀所打动,同意与征收所经办人员见面沟通。见居民态度有所松动,“阿清调解工作室”积极搭建平台,协调征收所经办人员为裘大伯进行政策讲解,消除居民心理顾虑。
虽然开始了沟通,但事情进展也并不顺利。裘大伯对于动迁后安置房源的位置并不满意,态度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但“阿清调解工作室”没有放弃,不断上门宣传征收政策,并联系社区老党员,回到大华居民区,介绍在郊区的生活心得体会。听闻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裘大伯终于被打动,虽然舍不得搬离居住已久的老城厢,但最终还是表示同意征收。
旧区改造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是凝聚群众意愿、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为此,淮海中路街道不断健全机制,建立“3+3+3”工作新举措。
梳理“三张清单”,积极回应居民关切。街道全面梳理了面上各类民生需求和矛盾问题,制定了旧改地块“三张清单”,即“民生需求清单”“旧改诉求清单”“矛盾难点清单”,聚焦居民需求,聚焦主要矛盾,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靶向施策。
成立“三支队伍”,全面增强工作力量。针对居民就近购房和过渡安置的需求,街道成立了房源搜寻小分队,发动周边居委寻找附近房源;针对行动不便群体打包难、搬场难问题,街道筹备成立志愿骨干先锋队,组织社区志愿者、企业白领等上门帮助居民打包;为提升青年干部的责任担当和战斗能力,街道成立旧改攻坚青年突击队,负责对接各部门做好政策帮扶、舆情处置、矛盾化解、信息宣传等工作。
抓好“三项联动”,多措并举合力推进。联动部门力量,协同做好咨询接待、普法宣传、安全整治、矛盾化解工作;联动专业力量,借助领域专家,全面提高疑难问题解决能力;联动社会力量,发动辖区联建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切实解决部分居民的过渡难、就医难、搬场难等问题。
此外,街道于2021年6月成立旧改项目临时党委,2022年3月成立旧改攻坚项目组临时党支部,落实旧改全周期属地责任,推动矛盾解决和遗留问题化解,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建立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机构,真正做到党组织引领旧改全周期、全过程,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制度健全、统筹协同作用,确保旧改各项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据悉,自2020年8月启动新一轮旧改以来,淮海中路街道陆续启动了6个旧改基地的征收工作,涉及户数10958户,涉及证数10589证。面对规模空前的旧改工程,淮海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旧改工作新模式,力求在保稳的基础上争速度、见实效、得民心。
截至目前,除了40地块正在二轮征询阶段外,其它地块均已进入搬迁阶段。其中一轮征询平均同意率为98.31%,二轮征询平均签约率为99.23%,平均搬迁率为98.16%。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让群众利益最大化,真正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这是我们推进旧改的底气,也是迎难而上的强大动力。”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敏表示,旧改工作已然进入快车道,我们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为工作宗旨,坚持党建引领,把准出发点、找准切入点、瞄准主攻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破难而行,确保高质量完成旧改任务,全面打赢淮海“旧改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