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稀少的铜币,看国民党宪政史
1936民国二十五年蒋介石像铜质纪念币,民国铜币章顶级珍品,目前仅见二枚,此枚之外另枚为近代著名钱币收藏家施嘉干旧藏,现已入藏上海博物馆。
该样币皆铸工极尽精美,人物雕刻细致传神,版底光洁细腻,铜光温润柔美,铸造工艺堪称民国时期人像纪念币之典范,可遇而不可求。
民国二十五年蒋介石像宪政纪念币,是南京造币厂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颁布、国民革命进入宪政阶段而铸的纪念币。其所谓“宪政”,即为还政于民的民主、法治政治制度,也是孙中山设计的国民革命三阶段的最后阶段。
民国十二年(1923)一月二十九日,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未能使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的历史教训,在《申报》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其文中论述了国民革命必经“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三阶段的三段式理论。次年,孙中山又发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张,并详述了军政、训政、宪政的演进标准:军政阶段,即为“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
而国民政府用武力占领一个省,该省便进入训政阶段。期间,政府派员训练、帮助其民众建立自治县,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一个省完成县级自治后,则该省便进入宪政阶段,可直接选举省长。而当全国一半以上的省进入宪政以后,则全国进入宪政阶段。
此时,即须颁定宪法,由国民直选新的中央政府,还政于民,实行民主、法治的社会政治。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东三省统一于国民政府管辖,国家实现统一。随后,国民党中央常委根据孙中山的相关理论,制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宣布中华民国由军政时期进入训政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为团结全国人民抗日救亡,国民政府便开始进入宪政的筹备工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立法院长孙科发表《抗日救亡纲领草案》,提出尽速筹备宪政的主张。次年一月,立法院指定以孙科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展宪法草拟工作。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五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此标志着宪政时期的开始。
然而,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干扰,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民代表大会,几经延期终无法召开。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宪政的政治建设工作被迫中断。民国二十五年蒋介石像宪政纪念币系为纪念国家大事而铸。
据传当时是作为纪念赠品,分发给出席各种宪政筹备会的议员。由于当时施行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制,故此类币没有银铸,且虽有“纪念币”字样,但未铸纪值文字。
另外,当时蒋介石任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作为国家元首,故纪念币采用蒋介石肖像。按币面蒋介石头像姿态不同,此类币可分正面像、带帽侧面像、七分侧面像三种。其中,正面像者,材质有镍合金、红铜、红铜镀银三种,存世均稀见。带帽侧面像者,虽未铸有“宪政纪念币”字样,但属同一背景产物,故藏界也归为同类。其传世见有镍合金、及红铜镀银两种,存世比正面像更稀见。七分侧面像,材质仅有红铜一种,属试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