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秦都区:创新实施“四融”机制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成势见效
来源:环球网
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立足城市型区县特点,创新实施制度融合、供需融通、资源融聚、服务融心“四融”工作机制,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角色边缘化、运行机制悬浮化等突出问题,有效促进了基层治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实施机制融合,拓展文化服务“新路径”。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修订完善《秦都区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目录》,进一步规范街办文化站、社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限、服务标准,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秦都区召开,《创建文化示范社区(村)实施方案》被全省转发推广,古渡街道、渭滨街道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街道。同时,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研究制定《秦都区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考核细则(试行)》,明确8类18项具体考核指标,以考核“指挥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落地见效。
实施资源融聚,充盈文化人才“蓄水池”。通过多种方式充实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服务人员,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社团组织,大力实施群团扶持项目,引导鼓励街办文化站培育专业社团,先后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艺术培训机构260多家,组建社区文化服务队247支,为全区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实施公共文化人才“十百千”工程,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共享文化人才信息库,建立文艺领军人才、文化艺术人才、中小学艺术类教师等共计600余人的艺术人才信息库,招募文化志愿者6000余人。坚持实施规范行业管理与艺培机构公益服务相结合,及时出台《文化艺术和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估工作方案(试行)》,紧紧围绕6个方面23项标准要求,对全区艺培机构实施评估,授予“秦都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6家,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热情。
实施供需融通,架起文化阵地“连心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通过30个兴趣链党建联盟,建成社区文明实践示范点40个,先后吸纳“兴趣链”成员6000余名,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秦都区兴趣链党建联盟激活社区文化供给新动能》经验做法被列入全省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积极建立“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全面落实“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服务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文化资源。以创建文化示范社区(村)为抓手,协调搭建街办社区与艺术类高校合作平台,先后选聘4名教授担任艺术社长,积极开展结对帮扶,为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依托“秦都区万达广场公共文化服务商圈”等新型文化空间,创新开展“商业体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建设,打造了一批“流动型”“沉浸式”“开放式”“全景式”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实施服务融心,塑造文化品牌“新地标”。积极开展端午游园会、中秋音乐诗会等系列文化活动100余场。研究建立阅读推广人资格认定机制,先后建成文化图书馆分馆10个、社区(村)文化图书服务点75个,年服务阅读人群达5.27万人(次),秦都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秦都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三级文化馆,形成具有秦都特色的文化名片。同时,依托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培训普及活动,先后举办“乐享秦都艺起来”公开课800余课时,参加学习2.7万人,打造建成“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基地”2个,培养输送文化服务人才70余。散文《玉洁兰馨母女花》、舞蹈作品《渭水伊人》、秦腔历史剧《刘古愚》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多项大奖。(王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