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党史党建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
——复旦大学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暑期高级研修班顺利举行
近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党史党建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为主题的复旦大学第十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暑期高级研修班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专家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共党史党建知识体系等主题进行讲授,来自全国的近60名思政课教师参与研修。
一、马克思主义“行”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能”
授课专家在授课时重点讲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认为这是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生动教材,并且重点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论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认为,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信仰力量、科学的世界观、系统的方法论,中国才能够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行”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能”。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围绕中国共产党“不是什么”来阐发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他指出,第一,中国共产党不是“政治中介”,不是欧美政治制度下的那些选举工具。第二,中国共产党不是特殊的利益集团,其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自己没有任何特殊利益,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近代革命或者革新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在认识论、历史观、世界观方面都不相同,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而不是进化论史观或唯心史观;在内部的组织性、纪律性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列宁主义政党具有其他政党无法媲美的纪律性;在对外的包容性方面,中国共产党强调多党合作、统一战线,不强调排他性。在此基础上,他又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揭示。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人民利益至上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他认为,不能用西方民主政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合法性”,不能认为老一代共产党人只是因为“打下了江山”才具治国理政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合法性”主要源自于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因为,第一,从“合法性”的本质看执政党维护自己的“合法性”的基础在于代表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执政为民”;第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是十分清醒的;第四,“经济绩效”合法性资源背后的是“执政为民”合法性资源,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现行领导之所以有资格继续执政是由于确实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红凛将百年党建史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革命时期群众性政党建设与从严治党;二是全面执政初期防范权力异化与整党整风;三是改革开放初期党风廉政建设与整党整风;四是苏东剧变引发的两大课题与从严治党;五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他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我们需要系统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解决好防止“四风”与腐败反弹、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坚持“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的骨干队伍问题。总体而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党要管党、全国从面治党,关键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的事业要相辅相成。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选择了四个角度来论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治国智慧。一是把握时代的智慧,每一代共产党人都以丰富的思想理论、准确地表达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意志。二是政治智慧,包括治党的智慧、自我革命的智慧、统一战线的智慧等。三是经济社会治理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米棉之战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等著名的历史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能力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四是改革的智慧。中国共产党改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超越了苏联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的断裂式的改革。
二、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的提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授课专家认为,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实践、中国创造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高度概括,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定位、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围绕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重点讲解。他认为,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性开端的。这条道路有两个本质规定,即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与马克思主义发生本质的关联,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过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然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生本质关联的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本质的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仅展现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的重大意义,而且展现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意义。这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而且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在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正在积极地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辛向阳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文明呈现新形态;二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有机融合和创新发展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更加丰富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三是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出文明新形态;四是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基础上,中华文明形态更加丰富并呈现出世界性意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张双利教授探讨了《共产党宣言》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在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背景之下,西方民主政治的危机和西方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误读是必须面对的两大现实问题。从《共产党宣言》的立场出发,一方面能够具体理解西方民主政治危机的复杂根源;另一方面也能够深入批判来自西方世界各种不同立场的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误读,进一步在概念的高度上明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具有的超越资本主义的实质意义。她进一步指出,关于《共产党宣言》和现实之间的关联,要抓住在90年代遭遇重大挫折的背景之下中国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场景,才能把握住从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
三、系统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
授课专家重点讲解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致认为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是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党史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是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坚持把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党史党建人才队伍的迫切要求。
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回顾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历程,厘清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内涵、性质和特点,阐明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地位、作用和使命。她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借鉴学科、是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术支撑的服务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支撑学科、是资政育人丰富资源地。
丁俊萍论述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她强调,现在设置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非常重要。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厘清学科内外关系、规范学科边界;要完善学科布局;要科学设置课程;要抓好教材建设、统编各层次基本教材;要构建学科话语体系;要整合和优化师资队伍;要统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围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作了专题讲解。对于设置中共党史党建的二级学科的问题,他提出可以考虑设置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党的领导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六个方向。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他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大历史观、坚持恰如其分等四大基本要求。对于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三大体系”问题,他提出,架构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要有科学合理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要有基础条件的支撑。架构中共党史党建学术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运用科学方法构建基本理论体系,要提升学术水平,回答时代之问。架构中国党史党建的话语体系,要处理好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关系、保持历史味道与坚持与时俱进的关系、保持学科特色与开放互鉴的关系。
据了解,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暑期高级研修班已持续举办十一届。十一年来,研修班作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主办的具有品牌性、引领性、示范性的学术公益项目,秉持复旦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光荣传统,累计有100余名理论名家参与授课、近700名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和研讨,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国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的品牌项目。(供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薛文、陈悦)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